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一、问题的引出 | 第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三、本文的主旨及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引诱违约”的沿革与概念 | 第13-15页 |
一、起源和历史沿革 | 第13-14页 |
二、“引诱违约”的概念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引诱违约”的双重属性分析 | 第15-27页 |
一、“引诱违约”的侵权法属性 | 第15-18页 |
(一)侵权属性概述 | 第15页 |
(二)引诱违约责任构成要件 – 传统侵权法观点 | 第15-16页 |
(三)干涉预约关系一般不构成引诱违约 | 第16-18页 |
二、“引诱违约”的竞争法属性 | 第18-25页 |
(一)竞争型引诱违约行为中第三人的认知因素 | 第18-20页 |
(二)竞争型引诱违约行为中第三人的意志因素 | 第20-21页 |
(三)竞争型引诱违约行为须具有不法性或严重违背善良风俗 | 第21-22页 |
(四)竞争型引诱违约行为必须是造成债权受损的主因 | 第22-23页 |
(五)正当竞争——引诱违约侵权的免责事由 | 第23-25页 |
三、“引诱违约”应对措施的反竞争性分析 | 第25-26页 |
(一)债权人的应对 | 第25-26页 |
(二)引诱违约行为人的反应对 | 第26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引诱违约”双重属性的协调 | 第27-33页 |
一、协调的必要性 | 第27-28页 |
二、原有的协调机制及其不足 | 第28-29页 |
三、“效率违约”理论及其对责任分配的影响 | 第29-31页 |
四、新的协调机制的确立 | 第31-33页 |
第四章 我国“引诱违约”制度的现状与建议 | 第33-45页 |
一、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引诱违约问题的规制与不足 | 第33-36页 |
(一)我国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关规定 | 第33页 |
(二)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对规制第三人引诱违约行为的不足 | 第33-35页 |
(三)德国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在此的借鉴 | 第35-36页 |
二、目前我国“引诱违约”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6页 |
(一)法律归属不清 | 第36页 |
(二)归责要件不明 | 第36页 |
(三)法律适用缺乏稳定性和普遍性 | 第36页 |
三、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36-39页 |
四、完善我国“引诱违约”制度的建议 | 第39-45页 |
(一)立法方面的建议 | 第39-41页 |
(二)司法方面的建议 | 第41页 |
(三)执法方面的建议 | 第41-42页 |
(四)守法方面的建议 | 第42-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