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大气颗粒物概况 | 第10页 |
1.1.1 大气颗粒物的定义和分类 | 第10页 |
1.1.2 大气颗粒物的组成成分 | 第10页 |
1.2 大气颗粒物的危害 | 第10-11页 |
1.2.1 大气颗粒物对环境和气候的影响 | 第10-11页 |
1.2.2 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 第11页 |
1.3 PM_(10)和PM_(2.5) 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3.1 PM_(10)和PM_(2.5) 质量浓度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3.2 PM_(10)和PM_(2.5) 成分的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3.3 PM_(10)和PM_(2.5) 来源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4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7-19页 |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3 技术路线图 | 第17-19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9-26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9页 |
2.2 样品采集 | 第19-21页 |
2.2.1 采样时间及地点 | 第19-21页 |
2.2.2 采样仪器及方法 | 第21页 |
2.3 实验分析 | 第21-24页 |
2.3.1 样品预处理 | 第22页 |
2.3.2 水溶性离子分析 | 第22页 |
2.3.3 标准曲线和检出限 | 第22-23页 |
2.3.4 质量浓度计算公式 | 第23-24页 |
2.4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 第24-26页 |
2.4.1 采样过程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 第24页 |
2.4.2 实验分析过程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 第24-26页 |
第3章 南充市大气PM_(10)和PM_(2.5) 质量浓度污染特征分析 | 第26-43页 |
3.1 PM_(10)和PM_(2.5) 年均污染特征 | 第26-29页 |
3.1.1 PM_(10)和PM_(2.5) 的年均质量浓度 | 第26-27页 |
3.1.2 PM_(10)和PM_(2.5) 的关系 | 第27-28页 |
3.1.3 PM_(10)和PM_(2.5) 质量浓度与国内外其他城市对比 | 第28-29页 |
3.2 PM_(10)和PM_(2.5) 不同季节污染特征 | 第29-34页 |
3.2.1 PM_(10)和PM_(2.5) 不同季节质量浓度变化 | 第29-32页 |
3.2.2 不同季节PM_(10)和PM_(2.5) 的关系 | 第32-34页 |
3.3 PM_(10)和PM_(2.5) 质量浓度与监测浓度比较 | 第34-35页 |
3.4 PM_(10)和PM_(2.5) 质量浓度与气象因素、气态污染物的关系 | 第35-41页 |
3.4.1 PM_(10)和PM_(2.5) 质量浓度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 第35-40页 |
3.4.2 PM_(10)和PM_(2.5) 质量浓度与主要气态污染物的关系 | 第40-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4章 PM_(10)和PM_(2.5) 中水溶性无机离子污染特征分析 | 第43-60页 |
4.1 PM_(10)和PM_(2.5) 中水溶性离子浓度水平 | 第43-51页 |
4.1.1 水溶性离子年均浓度水平 | 第43-47页 |
4.1.2 水溶性离子的季节变化特征 | 第47-51页 |
4.2 各离子组分含量 | 第51-53页 |
4.2.1 各离子组分在PM_(10)和PM_(2.5) 中的百分比 | 第51-52页 |
4.2.2 各离子组分在离子总量中的占比 | 第52-53页 |
4.3 阴、阳离子平衡 | 第53-55页 |
4.4 SO_4~(2-)、NO_3~-与NH_4~+的结合方式 | 第55-57页 |
4.5 PM_(10)和PM_(2.5) 中硝化速率和硫化速率 | 第57-5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5章 PM_(10)和PM_(2.5) 中水溶性无机离子源解析 | 第60-70页 |
5.1 NO3-与SO42-的比值分析 | 第60-61页 |
5.2 相关性分析 | 第61-64页 |
5.3 主成分分析 | 第64-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0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70-71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