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卫星定位系统L波段射频前端设计与实现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发射机射频前端结构 | 第12-13页 |
1.2.2 接收机体系结构 | 第13-14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15-16页 |
第2章 射频前端理论研究 | 第16-36页 |
2.1 引言 | 第16页 |
2.2 传输线理论 | 第16-21页 |
2.2.1 传输线的特征阻抗 | 第16-17页 |
2.2.2 传输线的信号传输特性 | 第17-19页 |
2.2.3 最佳功率传输 | 第19-20页 |
2.2.4 微带线特征阻抗 | 第20-21页 |
2.3 S参量 | 第21-23页 |
2.4 射频前端性能指标 | 第23-28页 |
2.4.1 射频前端各功能模块性能指标定义 | 第23-27页 |
2.4.2 通信系统的射频前端性能指标要求 | 第27-28页 |
2.5 自动增益控制的原理与设计 | 第28-35页 |
2.5.1 AGC的性能参数意义 | 第28-30页 |
2.5.2 AGC种类 | 第30-32页 |
2.5.3 AGC功率控制算法 | 第32-3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L波段收发机射频前端的设计与实现 | 第36-58页 |
3.1 引言 | 第36页 |
3.2 伪卫星定位系统射频前端性能指标 | 第36-37页 |
3.3 发射机射频前端设计与实现 | 第37-45页 |
3.3.1 发射机射频前端方案设计 | 第37-40页 |
3.3.2 发射机射频前端实现 | 第40-45页 |
3.4 接收机射频前端设计与实现 | 第45-53页 |
3.4.1 接收机射频前端方案设计 | 第45-49页 |
3.4.2 接收机射频前端实现 | 第49-53页 |
3.5 本振功能部分原理与软件设计 | 第53-57页 |
3.5.1 锁相频率合成技术 | 第53-54页 |
3.5.2 SPI总线协议时序 | 第54-55页 |
3.5.3 HMC830芯片的控制字编写 | 第55-5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4章 射频前端性能测试 | 第58-65页 |
4.1 引言 | 第58页 |
4.2 射频前端测试环境搭建 | 第58-62页 |
4.2.1 射频前端测试所需仪器 | 第58-59页 |
4.2.2 测试环境搭建 | 第59-62页 |
4.3 测试结果 | 第62-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