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移动通信论文

D2D通信中基于博弈论的协作传输的激励机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7页
    1.1 引言第9-10页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4页
        1.2.1 研究背景第10-12页
        1.2.2 研究意义第12-14页
    1.3 主要工作第14-15页
    1.4 论文结构安排第15-17页
第二章 相关关键技术介绍第17-27页
    2.1 引言第17-18页
    2.2 D2D通信技术第18-21页
        2.2.1 D2D通信技术概述第18-19页
        2.2.2 D2D通信技术研究现状第19-21页
    2.3 协作缓存技术第21-23页
        2.3.1 协作缓存技术概述第21-22页
        2.3.2 协作缓存技术研究现状第22-23页
    2.4 物理层安全技术第23-25页
        2.4.1 物理层安全理论概述第23-24页
        2.4.2 物理层安全相关技术研究现状第24-25页
    2.5 小结第25-27页
第三章 基于Stackelberg博弈的协作缓存激励机制第27-45页
    3.1 引言第27-28页
    3.2 系统模型第28-34页
        3.2.1 网络模型第28-30页
        3.2.2 协作缓存激励方案第30-32页
        3.2.3 基站的成本模型第32-33页
        3.2.4 D2D节点的效用模型第33-34页
    3.3 Stackelberg博弈均衡分析第34-38页
        3.3.1 D2D节点的效用分析第34-37页
        3.3.2 基站的效用分析第37-38页
    3.4 仿真结果与分析第38-43页
    3.5 小结第43-45页
第四章 基于契约论的协作干扰激励机制第45-59页
    4.1 引言第45-46页
    4.2 系统模型第46-50页
        4.2.1 安全容量分析第47-48页
        4.2.2 协作中继节点的类型定义第48-49页
        4.2.3 系统效用的效用模型第49-50页
        4.2.4 协作中继节点的效用模型第50页
        4.2.5 剩余效用的定义与计算第50页
    4.3 最优契约集合约束条件分析第50-54页
        4.3.1 契约可行性分析第51-52页
        4.3.2 最优契约集合求解第52-54页
    4.4 仿真结果与分析第54-58页
        4.4.1 仿真实验1:契约集合可行性验证第55-57页
        4.4.2 仿真实验2:系统性能分析第57-58页
    4.5 小结第58-59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59-61页
    5.1 全文总结第59-60页
    5.2 研究展望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7页
致谢第67-69页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CNB1反馈上下游激活通路诱导肺腺癌炎性DNA损伤和病毒整合及衰老机制
下一篇:FBMC-OQAM系统中PAPR抑制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