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符号说明 | 第12-14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5-40页 |
| 2.1 延迟焦化技术简介 | 第16-18页 |
| 2.1.1 焦化部分 | 第16-17页 |
| 2.1.2 分馏部分 | 第17页 |
| 2.1.3 吸收稳定部分 | 第17-18页 |
| 2.1.4 干气、液化气脱硫部分 | 第18页 |
| 2.2 分馏系统与吸收稳定系统的研究进展 | 第18-27页 |
| 2.2.1 分馏系统简介 | 第18-22页 |
| 2.2.2 吸收稳定系统简介 | 第22-25页 |
| 2.2.3 新技术与节能流程 | 第25-27页 |
| 2.3 化工过程模拟技术 | 第27-38页 |
| 2.3.1 Aspen Plus | 第27-28页 |
| 2.3.2 热力学模型 | 第28-38页 |
| 2.4 大液量塔板的研究进展 | 第38-40页 |
| 2.4.1 多溢流塔板 | 第38页 |
| 2.4.2 MD筛板 | 第38-39页 |
| 2.4.3 DJ系列塔板 | 第39-40页 |
| 第三章 延迟焦化吸收稳定系统的流程模拟 | 第40-47页 |
| 3.1 吸收稳定系统的操作工况 | 第40-41页 |
| 3.1.1 流程简述 | 第40-41页 |
| 3.1.2 进料组成 | 第41页 |
| 3.2 吸收稳定系统的过程模拟 | 第41-44页 |
| 3.2.1 流程分析 | 第41-42页 |
| 3.2.2 模型建立 | 第42-44页 |
| 3.3 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44-46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四章 延迟焦化吸收稳定系统的工艺优化 | 第47-56页 |
| 4.1 当前工艺的操作现状 | 第47页 |
| 4.2 优化分析 | 第47-54页 |
| 4.2.1 补充吸收剂流量的优化分析 | 第48-49页 |
| 4.2.2 柴油进料温度的优化分析 | 第49-50页 |
| 4.2.3 解吸气量的优化分析 | 第50-51页 |
| 4.2.4 稳定塔回流量的优化分析 | 第51页 |
| 4.2.5 其他可调因素的优化分析 | 第51-52页 |
| 4.2.6 塔内件结构参数的优化 | 第52-54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 第五章 混合型降液管设计方法的研究 | 第56-68页 |
| 5.1 研究目的 | 第56-57页 |
| 5.2 混合型降液管塔板简介 | 第57-58页 |
| 5.3 混合型降液管塔板的设计方法 | 第58-66页 |
| 5.3.1 设计原则 | 第58-59页 |
| 5.3.2 设计步骤 | 第59-64页 |
| 5.3.3 设计校核 | 第64-66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 第六章 混合型降液管设计方法的验证及其液流分布的研究 | 第68-81页 |
| 6.1 实验目的 | 第68页 |
| 6.2 实验方案 | 第68-71页 |
| 6.2.1 实验装置 | 第68-69页 |
| 6.2.2 塔板设计规格 | 第69-70页 |
| 6.2.3 实验流程 | 第70-71页 |
| 6.2.4 测试方法 | 第71页 |
|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1-79页 |
| 6.3.1 各测试塔板上的清液层高度 | 第71-74页 |
| 6.3.2 各悬挂式矩形降液管内的清液层高度 | 第74-78页 |
| 6.3.3 各沉浸式弓形降液管内的清液层高度 | 第78-79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4页 |
| 7.1 结论 | 第81-82页 |
| 7.2 展望 | 第82-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