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8页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0-15页 |
1.2.1 美国页岩气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页岩气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研究区及邻区以往油气地质工作程度 | 第12-13页 |
1.2.4 研究区芦草沟组页岩气地质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3-15页 |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完成工作量 | 第16-17页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8-25页 |
2.1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8-20页 |
2.1.1 构造单元划分 | 第18-19页 |
2.1.2 断裂发育情况 | 第19-20页 |
2.2 构造沉积演化 | 第20-22页 |
2.3 区域地层特征 | 第22-25页 |
第3章 沉积相特征 | 第25-34页 |
3.1 岩性及沉积相划分 | 第25-31页 |
3.2 沉积相平面展布 | 第31-34页 |
第4章 页岩有机地化特征 | 第34-43页 |
4.1 有机质类型 | 第34-37页 |
4.2 有机碳含量 | 第37-40页 |
4.3 热成熟度 | 第40-43页 |
第5章 页岩储层特征 | 第43-59页 |
5.1 岩矿特征 | 第43-49页 |
5.2 物性特征 | 第49-52页 |
5.2.1 孔渗特征 | 第49-51页 |
5.2.2 杨氏弹性模量与泊松比 | 第51-52页 |
5.3 储集空间类型 | 第52-59页 |
5.3.1 孔隙 | 第52-55页 |
5.3.2 裂缝 | 第55-59页 |
第6章 含气性研究 | 第59-67页 |
6.1 主要赋存层段 | 第59-61页 |
6.2 总含气量及等温吸附模拟试验 | 第61-67页 |
6.2.1 现场解吸及总含气量 | 第61-64页 |
6.2.2 等温吸附模拟试验 | 第64-67页 |
第7章 页岩气富集主控因素及有利区初选 | 第67-72页 |
7.1 页岩气富集主控因素 | 第67-70页 |
7.2 有利区初选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