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5-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2 创新之处 | 第16页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20页 |
1.4.1 生态 | 第16-17页 |
1.4.2 生态文明 | 第17-18页 |
1.4.3 生态文明建设 | 第18-20页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20-29页 |
2.1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 | 第20-24页 |
2.1.1 人、社会、自然之间辩证关系思想 | 第20-22页 |
2.1.2 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根源思想 | 第22-24页 |
2.2 中国传统生态智慧 | 第24-27页 |
2.2.1 儒家的“天人合一” | 第24-25页 |
2.2.2 道家的“道法自然” | 第25-26页 |
2.2.3 佛教的“无情有性” | 第26-27页 |
2.3 西方绿色思潮 | 第27-29页 |
2.3.1 “浅绿”思潮 | 第27-28页 |
2.3.2 “红绿”思潮 | 第28-29页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演进 | 第29-43页 |
3.1 形成背景 | 第29-37页 |
3.1.1 国际背景 | 第29-35页 |
3.1.2 国内背景 | 第35-37页 |
3.2 发展历程 | 第37-43页 |
3.2.1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观念的形成 | 第37-39页 |
3.2.2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广 | 第39-40页 |
3.2.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 第40-41页 |
3.2.4 “建设生态文明”的提出 | 第41页 |
3.2.5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确立 | 第41-43页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43-54页 |
4.1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43-51页 |
4.1.1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思想 | 第43-44页 |
4.1.2 环境保护思想 | 第44-47页 |
4.1.3 资源节约思想 | 第47-48页 |
4.1.4 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 | 第48-51页 |
4.2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特征 | 第51-54页 |
4.2.1 科学性 | 第51-52页 |
4.2.2 包容性 | 第52页 |
4.2.3 人本性 | 第52-53页 |
4.2.4 实践性 | 第53-54页 |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实现路径 | 第54-68页 |
5.1 更新观念 | 第54-57页 |
5.1.1 培养生态价值与责任意识 | 第54-55页 |
5.1.2 培养生态伦理与忧患意识 | 第55-57页 |
5.2 转变方式 | 第57-59页 |
5.2.1 转变生产方式 | 第57-58页 |
5.2.2 转变生活方式 | 第58-59页 |
5.3 健全制度 | 第59-62页 |
5.3.1 强制性制度建设 | 第59-60页 |
5.3.2 选择性制度建设 | 第60-61页 |
5.3.3 引导性制度建设 | 第61-62页 |
5.4 创新科技 | 第62-63页 |
5.4.1 推动科技创新 | 第62-63页 |
5.4.2 发展绿色产业 | 第63页 |
5.5 规范行为 | 第63-68页 |
5.5.1 政府的职责 | 第64页 |
5.5.2 企业的担当 | 第64-65页 |
5.5.3 媒体的传播 | 第65-66页 |
5.5.4 公众的义务 | 第66-68页 |
结语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