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剂学论文--制剂学论文

他达拉非舌下片的制备工艺及其在比格犬体内的初步药动学研究

中文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英文缩略词(Abbreviation)第12-13页
前言第13-17页
第一章 他达拉非的研究第17-21页
    1.1 仪器与试剂第17页
        1.1.1 仪器第17页
        1.1.2 试剂第17页
    1.2 饱和溶解度第17-18页
    1.3 引湿性第18页
    1.4 流动性第18-19页
    1.5 稳定性第19-20页
    1.6 水分第20页
    1.7 粒度第20-21页
第二章 他达拉非片的研究第21-26页
    2.1 仪器与试剂第21页
        2.1.1 仪器第21页
        2.1.2 试剂第21页
    2.2 原研来源第21-22页
    2.3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22-24页
    2.4 原研处方工艺第24-26页
第三章 他达拉非舌下片的研究第26-46页
    3.1 仪器及试药第26-27页
        3.1.1 仪器第26页
        3.1.2 试药第26-27页
    3.2 辅料的相关性质第27页
    3.3 辅料相容性试验第27-30页
    3.4 处方筛选指标第30页
        3.4.1 崩解时限第30页
        3.4.2 润湿时间第30页
        3.4.3 溶出度第30页
    3.5 处方工艺的确定第30-33页
        3.5.1 载体辅料的选择第31-32页
        3.5.2 溶媒的选择第32-33页
    3.6 基础处方的确定第33页
    3.7 处方优化第33-36页
        3.7.1 载体材料的用量第33-34页
        3.7.2 崩解剂的用量第34页
        3.7.3 润滑剂的用量第34-35页
        3.7.4 助流剂的用量第35页
        3.7.5 助溶剂的用量第35-36页
    3.8 最终处方及工艺的确定第36页
    3.9 处方放大第36-41页
        3.9.1 成品基本性状考察第36-37页
        3.9.2 混合均一性第37-38页
        3.9.3 含量均匀度第38页
        3.9.4 溶出度第38-41页
    3.10 稳定性考察第41-46页
        3.10.1 影响因素试验第41-43页
        3.10.2 加速试验结果第43-46页
第四章 他达拉非舌下片质量标准的初步拟定第46-57页
    4.1 仪器及试药第46页
        4.1.1 仪器第46页
        4.1.2 试药第46页
    4.2 含量方法学第46-51页
        4.2.1 色谱条件第46-47页
        4.2.2 溶液的配置第47页
        4.2.3 系统适用性试验第47页
        4.2.4 专属性第47-48页
        4.2.5 线性第48-49页
        4.2.6 回收率第49-50页
        4.2.7 仪器精密度第50页
        4.2.8 中间精密度第50页
        4.2.9 溶液稳定性第50-51页
        4.2.10 含量方法限度第51页
    4.3 溶出度方法学第51-57页
        4.3.1 溶出度方法学来源及限度第51页
        4.3.2 滤膜吸附试验第51-52页
        4.3.4 稳定性第52-53页
        4.3.5 重复性第53页
        4.3.6 线性第53-54页
        4.3.7 回收率第54-55页
        4.3.8 精密度第55-57页
第五章 他达拉非舌下片在比格犬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第57-81页
    5.1 仪器试剂第57页
        5.1.1 仪器第57页
        5.1.2 试剂第57页
    5.2 药代动力学实验第57-58页
        5.2.1 试验动物第57-58页
        5.2.2 药代动力学给药方案第58页
        5.2.3 给药剂量与方法第58页
        5.2.4 血浆样品采集第58页
    5.3 血浆样品分析方法学第58-72页
        5.3.1 检测条件第58-59页
        5.3.2 血浆样品处理方法第59页
        5.3.3 储备液配置第59页
        5.3.4 专属性第59-61页
        5.3.5 标准曲线第61页
        5.3.6 精密度与准确度第61-63页
        5.3.7 提取回收率与基质效应第63-67页
        5.3.8 稀释准确度第67-68页
        5.3.9 稳定性考察第68-72页
    5.4 药代动力学结果第72-81页
        5.4.1 血药浓度结果第72-76页
        5.4.2 药代动力学参数第76-78页
        5.4.3 统计分析第78-81页
结论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4页
综述第84-91页
    参考文献第88-91页
个人简介第91-92页
致谢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益气活血通络方通过JNK信号通路对高糖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炎症和凋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下一篇:二维材料蒙脱土和石墨烯在生物医学中部分性能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