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越南蜉Vietnamella dabieshanensis和桶形赞蜉Paegniodes cupulatus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的测定(昆虫纲:蜉蝣目)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线粒体与线粒体基因组 | 第10-11页 |
·线粒体 | 第10页 |
·线粒体基因组 | 第10-11页 |
·六足类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 | 第11-18页 |
·六足类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结构 | 第11-13页 |
·六足类线粒体基因组组成 | 第13-16页 |
·六足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排序 | 第16-18页 |
·蜉蝣目的系统地位和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蜉蝣目昆虫简介 | 第18页 |
·蜉蝣目在有翅类昆虫中的系统发生地位 | 第18-20页 |
·蜉蝣目内高级分类单元的系统发育关系 | 第20页 |
·蜉蝣目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桶形赞蜉和大别山越南蜉的介绍 | 第21-22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的测定分析 | 第24-4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4-27页 |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实验方法 | 第24-27页 |
·线粒体DNA的提取 | 第24页 |
·线粒体DNA的扩增、测序 | 第24-27页 |
·序列数据处理 | 第27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27-47页 |
·线粒体基因组成分析 | 第27-36页 |
·基因组结构和顺序 | 第27-32页 |
·碱基组成情况分析 | 第32-35页 |
·基因间隔和重叠 | 第35-36页 |
·蛋白编码基因 | 第36-41页 |
·蛋白基因的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 | 第36-41页 |
·基因的氨基酸组成分析 | 第41页 |
·tRNA基因 | 第41-44页 |
·rRNA基因 | 第44-45页 |
·A+T富集区及重复序列 | 第45-47页 |
第三章 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探讨蜉蝣目的系统发生 | 第47-67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7-50页 |
·标本采集和总DNA的提取 | 第47页 |
·mtDNA扩增和测序 | 第47页 |
·分类单元的选择 | 第47-48页 |
·序列比对与区块选择 | 第48页 |
·核苷酸替代速率 | 第48-49页 |
·系统发生信号检测 | 第49页 |
·碱基组成偏向性检测 | 第49页 |
·数据集的选择 | 第49页 |
·系统发生树的构建 | 第49-50页 |
·结果 | 第50-59页 |
·核苷酸替代速率 | 第50-52页 |
·系统发生信号 | 第52-53页 |
·核苷酸和氨基酸组成偏向性检测 | 第53-54页 |
·数据集的选择 | 第54页 |
·蜉蝣目系统发生位置 | 第54-59页 |
·讨论 | 第59-67页 |
·蜉蝣目在有翅昆虫中的位置 | 第59-61页 |
·蜉蝣目内高级分类单元间的系统发生关系 | 第6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