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1 世界能源形势及建筑能耗现状 | 第12页 |
1.1.2 办公建筑节能的必要性 | 第12-13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及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及文献综述 | 第17-19页 |
1.4 研究的相关概念及范围界定 | 第19-20页 |
1.4.1 研究的相关概念 | 第19页 |
1.4.2 研究的范围界定 | 第19-20页 |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 第20-22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5.3 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第2章 适宜性技术在严寒地区建筑设计中应用的必要性及其理论 | 第22-37页 |
2.1 适宜性技术相关理论 | 第22-24页 |
2.1.1 生态建筑理论 | 第22-23页 |
2.1.2 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理论 | 第23-24页 |
2.1.3 中间技术论 | 第24页 |
2.2 适宜性技术的概念辨析及特征 | 第24-30页 |
2.2.1 适宜性技术的概念辨析 | 第24-28页 |
2.2.2 适宜性技术的特征 | 第28-30页 |
2.3 适宜性技术在严寒地区建筑设计中应用的必要性 | 第30-36页 |
2.3.1 严寒地区气候特征 | 第30-34页 |
2.3.2 适宜性技术的优势 | 第34-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适宜性技术在严寒地区多层办公建筑中应用的策略及方法 | 第37-61页 |
3.1 适宜性技术应用的策略 | 第37-39页 |
3.1.1 结合气候特征 | 第37页 |
3.1.2 提升综合效益 | 第37-38页 |
3.1.3 提高社会相容性 | 第38-39页 |
3.2 在建筑规划布局上的应用方法 | 第39-43页 |
3.2.1 室外风环境 | 第39-42页 |
3.2.2 室外声环境 | 第42-43页 |
3.2.3 景观绿化 | 第43页 |
3.3 在建筑设计上的应用方法 | 第43-60页 |
3.3.1 体型设计 | 第43-45页 |
3.3.2 双层界面 | 第45-46页 |
3.3.3 室内风环境 | 第46-51页 |
3.3.4 室内光环境 | 第51-54页 |
3.3.5 被动式太阳能技术的应用 | 第54-58页 |
3.3.6 入口设计 | 第58-59页 |
3.3.7 适雪设计 | 第59-6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4章 适宜性技术在长春市科龙研展办公楼设计中的应用 | 第61-76页 |
4.1 长春市多层办公建筑现状调研及存在的问题 | 第61-70页 |
4.1.1 长春市多层办公建筑概况 | 第61-65页 |
4.1.2 长春市多层办公建筑能耗现状 | 第65-67页 |
4.1.3 长春市多层办公建筑存在的问题 | 第67-70页 |
4.2 科龙办公楼项目概况 | 第70页 |
4.2.1 地理位置及气候特征 | 第70页 |
4.2.2 建设工程基本信息 | 第70页 |
4.3 设计方法及技术措施 | 第70-75页 |
4.3.1 建筑的整体规划布局 | 第70-72页 |
4.3.2 平面形式的选择 | 第72-73页 |
4.3.3 建筑的自然通风 | 第73页 |
4.3.4 建筑的自然采光 | 第73页 |
4.3.5 双层界面的利用 | 第73-74页 |
4.3.6 太阳能的利用 | 第74-7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结论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附录 | 第81-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