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压力与支护论文--矿山压力与岩层移动论文--巷道压力论文

节理岩体巷道围岩破坏机理及数值模拟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3-22页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4-20页
        1.2.1 古典地压理论第15页
        1.2.2 定性分类法第15-16页
        1.2.3 物理试验法第16页
        1.2.4 数值模拟法第16-20页
        1.2.5 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第20页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第20-22页
第2章 地应力场及节理的分布特征第22-37页
    2.1 地应力场的一般概念第22-23页
    2.2 地应力场的分布特征第23-31页
        2.2.1 地应力场的特征第23-24页
        2.2.2 全球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特点第24-26页
        2.2.3 国内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特点第26-31页
    2.3 岩体中的节理分布特征第31-36页
        2.3.1 岩体节理分布特征第31-33页
        2.3.2 节理裂隙岩体研究第33-36页
    2.4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3章 地应力场的方向对于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第37-53页
    3.1 弹性力学空间上的基本理论第37-41页
        3.1.1 空间问题的基本方程第37-39页
        3.1.2 广义平面问题第39-41页
    3.2 空间中的弹性模型理论分析第41-47页
        3.2.1 模型建立及公式推导第41-43页
        3.2.2 分析结果第43-47页
    3.3 地应力场方向对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第47-52页
        3.3.1 模型的建立及参数的选取第47-48页
        3.3.2 计算结果及分析第48-52页
    3.4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4章 巷道围岩破坏模式与地岩应力场的关系研究第53-79页
    4.1 RFPA岩石统计损伤理论分析第53-59页
        4.1.1 RFPA系统设计思想第53-54页
        4.1.2 岩体本构关系的细观统计损伤模型第54-56页
        4.1.3 网格划分第56页
        4.1.4 RFPA中的有限元计算第56-57页
        4.1.5 单元参数赋值第57-58页
        4.1.6 RFPA分析流程图第58-59页
        4.1.7 RFPA系统的特点第59页
    4.2 平面问题地应力场大小对巷道围岩破坏模式的影响第59-70页
        4.2.1 建立数值模型第59-60页
        4.2.2 结果分析第60-70页
    4.3 三维条件下地应力场大小与巷道破坏模式的关系第70-73页
        4.3.1 数值模型第70页
        4.3.2 结果分析第70-73页
    4.4 实验结果分析第73-78页
        4.4.1 巷道的破坏特征试验1第73-76页
        4.4.2 试验2第76-78页
    4.5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5章 裂隙分布对巷道破坏模式的影响第79-97页
    5.1 蒙特卡洛方法的描述第79-82页
        5.1.1 概述第79页
        5.1.2 几种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第79-82页
        5.1.3 蒙特卡洛方法的于岩体结构面的应用第82页
    5.2 裂隙分布对巷道破坏形式的影响数值模拟第82-92页
        5.2.1 岩体结构面的生成第82-83页
        5.2.2 建立数值模型第83-84页
        5.2.3 结果分析第84-90页
        5.2.4 裂隙充填材料的影响第90-92页
    5.3 交叉节理分布对巷道破坏模式的影响第92-96页
        5.3.1 岩体结构面的生成第92页
        5.3.2 数值模型的建立和结果分析第92-96页
    5.4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第6章 各向异性对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第97-118页
    6.1 各向异性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第97-101页
        6.1.1 各向异性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第97-98页
        6.1.2 正交各向异性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第98-99页
        6.1.3 横观各向同性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第99-100页
        6.1.4 各向异性材料弹性常数的物理意义第100-101页
    6.2 平面问题各向异性对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第101-109页
        6.2.1 坐标变换与应力应变关系第101-102页
        6.2.2 数值模型与计算方案第102页
        6.2.3 结果分析第102-109页
    6.3 三维空间中横观各向同性模型计算方法研究第109-116页
        6.3.1 偏轴坐标系中横观各向同性地基模型的本构方程第109-111页
        6.3.2 数值模型与分析第111-116页
    6.4 本章小结第116-118页
第7章 工程实践分析第118-132页
    7.1 东滩煤矿地质概况第118-120页
        7.1.1 地质构造第118页
        7.1.2 主采煤层的顶底板条件第118-119页
        7.1.3 水文地质第119页
        7.1.4 地应力分布第119-120页
    7.2 巷道位置与岩性第120-122页
        7.2.1 巷道位置第120-121页
        7.2.2 巷道断面第121页
        7.2.3 煤岩力学特性第121-122页
    7.3 数值模型和结果第122-131页
        7.3.1 锚杆支护前1306巷道稳定性计算第122-124页
        7.3.2 巷道保护设计第124-125页
        7.3.3 锚杆支护后巷道稳定性计算结果第125-128页
        7.3.4 工作面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第128-131页
    7.4 本章小结第131-132页
第8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第132-134页
    8.1 主要结论第132-133页
    8.2 研究发展第133-134页
参考文献第134-143页
致谢第143-144页
作者简历第144页
发表论文情况第144页

论文共1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露天转地下安全高效开采动态调控技术研究
下一篇:多核体系结构中基于共享存储器与片上网络的通信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