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论 | 第9-12页 |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二、 现有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三、 研究目的和方法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对部分扒窃类案件的情况统计及争议分析 | 第12-18页 |
第一节 一定时期内办理扒窃类案件的数据情况 | 第12-13页 |
一、 关于扒窃类犯罪的特点 | 第12页 |
二、 关于扒窃类犯罪的受理情况 | 第12-13页 |
第二节 公检法三机关对扒窃类犯罪司法适用方面的主要争议 | 第13-18页 |
一、 关于扒窃对象的界定问题 | 第13-15页 |
二、 关于扒窃行为本身是否要求具有技术性的问题 | 第15-16页 |
三、 关于扒窃类犯罪的犯罪形态问题 | 第16页 |
四、 司法实践中关于对扒窃入罪的实际处理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关于扒窃入罪的立法沿革 | 第18-22页 |
第三章 关于扒窃构罪的实务认定 | 第22-39页 |
第一节 扒窃入罪无须考虑其数额的限定 | 第22-26页 |
一、 学理上主要争议 | 第22-23页 |
二、 构成扒窃犯罪不应考虑数额限定的现实因素和理论依据 | 第23-26页 |
第二节 区分扒窃既遂、未遂应以实际窃得财物为界限 | 第26-31页 |
一、 扒窃犯罪系结果犯 | 第27-29页 |
二、 扒窃应以行为人实际窃得的财物为既遂标准 | 第29-31页 |
第三节 对扒窃构成要素的具体司法界定 | 第31-39页 |
一、 扒窃行为必须发生在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上 | 第31-33页 |
二、 扒窃对象须为他人随身携带的财物 | 第33-37页 |
三、 扒窃的手段不强求必须要具有技术性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关于扒窃犯罪的预防 | 第39-43页 |
第一节 扒窃类犯罪持续高发的成因分析 | 第39-41页 |
一、 社会转型的碰撞不断刺激扒窃犯罪的增长势头 | 第39页 |
二、 犯罪成本低廉滋生扒窃犯罪的蔓延土壤 | 第39-40页 |
三、 群众防范意识薄弱助推扒窃犯罪分子侥幸心里 | 第40页 |
四、 查处困难助长了犯罪分子嚣张气焰 | 第40-41页 |
第二节 扒窃犯罪的预防措施 | 第41-43页 |
一、 拓宽宣传渠道,开展警示教育 | 第41页 |
二、 针对发案规律,监控重点场所 | 第41页 |
三、 加大科技投入,打造专业队伍 | 第41-42页 |
四、 加强多方联动,完善后续处置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后记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