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 1.1 国内外光纤传能系统的研究进展 | 第8-9页 |
| 1.2 光纤传能系统 | 第9-10页 |
| 1.3 传能光纤的研究进展 | 第10-17页 |
| 1.3.1 石英光纤 | 第11页 |
| 1.3.2 晶体光纤 | 第11页 |
| 1.3.3 空心光纤 | 第11-12页 |
| 1.3.4 光子晶体光纤 | 第12-17页 |
| 1.4 论文的研究重点和内容安排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光子晶体传能光纤的分析方法 | 第18-28页 |
| 2.1 光子晶体光纤常见数值计算方法 | 第18-19页 |
| 2.1.1 有效折射率模型(EIM) | 第18页 |
| 2.1.2 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 | 第18-19页 |
| 2.1.3 多级法 | 第19页 |
| 2.1.4 平面波展开法(PWM) | 第19页 |
| 2.1.5 有限元法(FEM) | 第19页 |
| 2.2 平面波展开(PWM)法和有限元(FEM)法理论推导 | 第19-27页 |
| 2.2.1 几个物理概念的介绍 | 第20-22页 |
| 2.2.2 PWM 法推导 | 第22-24页 |
| 2.2.3 有限元法基本原理 | 第24-27页 |
| 2.2.4 边界条件选取 | 第27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传能光子晶体光纤的设计与性能分析 | 第28-55页 |
| 3.1 传能光子晶体光纤设计原则 | 第28页 |
| 3.2 光纤材料与传输波长的选择 | 第28-30页 |
| 3.3 带隙型光子晶体光纤几何模型 | 第30-31页 |
| 3.4 光子晶体光纤的带隙特性 | 第31-36页 |
| 3.4.1 包层最小原胞的选取 | 第31-32页 |
| 3.4.2 RSoft 仿真光纤的包层带隙结构 | 第32-36页 |
| 3.5 光子晶体光纤损耗特性仿真分析 | 第36-49页 |
| 3.5.1 光纤的传输损耗 | 第36-38页 |
| 3.5.2 利用 COMSOL 软件仿真光子晶体光纤的模场分布 | 第38-41页 |
| 3.5.3 相同包层情况下纤芯尺寸对光纤传输损耗的影响 | 第41-43页 |
| 3.5.4 相同纤芯不同包层对光纤传输损耗的影响 | 第43-49页 |
| 3.6 大模场传能光子晶体光纤设计 | 第49-53页 |
| 3.6.1 光纤多模传输 | 第50-52页 |
| 3.6.2 光纤的激光阈值功率 | 第52页 |
| 3.6.3 带隙型光子晶体光纤制作工艺 | 第52-53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 第四章 光纤传能系统各模块器件的选择 | 第55-62页 |
| 4.1 激光器 | 第55-56页 |
| 4.2 传能光子晶体光纤 | 第56页 |
| 4.3 光源到传能光子晶体光纤的耦合 | 第56-58页 |
| 4.4 光接收模块 | 第58-59页 |
| 4.4.1 光纤与光电转换器件耦合模块 | 第58页 |
| 4.4.2 光电转换器件 | 第58-59页 |
| 4.4.3 升压电路 | 第59页 |
| 4.5 光纤传能系统结构及应用 | 第59-60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