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工程地质学论文--动力地质及工程地质作用论文--滑坡论文

奉节县藕塘滑坡稳定性分析及监测治理方案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前言第10-18页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6页
        1.2.1 滑坡稳定性的研究第11-12页
        1.2.2 国内外滑坡稳定性的研究方法分类第12-14页
        1.2.3 滑坡监测方法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4 滑坡治理方法的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6-18页
        1.3.1 研究内容第16页
        1.3.2 研究技术路线第16-18页
第2章 藕塘滑坡区域地理地质环境及基本地质条件第18-29页
    2.1 藕塘滑坡地理位置第18-19页
    2.2 区域气候水文条件第19页
    2.3 区域地质概况第19-21页
    2.4 地形地貌及地层岩性第21-23页
    2.6 地质构造第23-24页
    2.7 岩体风化情况第24-26页
    2.8 水文地质概况第26-29页
        2.8.1 地表水径流条件第26-27页
        2.8.2 地下水类型第27页
        2.8.3 地下水化学特征第27-29页
第3章 藕塘滑坡的特征及形成过程和机制第29-37页
    3.1 藕塘滑坡的特征第29-33页
        3.1.1 藕塘滑坡的形态及规模第29-33页
        3.1.2 藕塘滑坡的物质组成及分布特点第33页
    3.2 藕塘滑坡的形成条件及形成机制第33-37页
        3.2.1 形成条件第33-34页
        3.2.2 形成机制第34-37页
第4章 藕塘滑坡渗流模拟及稳定性分析第37-69页
    4.1 分析工况第37-39页
    4.2 模型参数取值依据第39-42页
        4.2.1 渗流模型中参数的取值第39-41页
        4.2.2 分析参数综合取值第41-42页
    4.3 藕塘滑坡二维渗流及稳定性分析第42-55页
        4.3.1 计算原理第42-44页
        4.3.2 模型选取及分析第44-46页
        4.3.3 渗流分析结果第46-55页
    4.4 藕塘滑坡边坡稳定性分析第55-69页
        4.4.1 计算方法及参数取值第55-60页
        4.4.2 分析工况及稳定性数据第60-68页
        4.4.3 稳定性分析评价第68-69页
第5章 藕塘滑坡 FLAC3D 数值模型分析第69-98页
    5.1 基本原理第69页
    5.2 模型建立过程第69-71页
    5.3 模型参数取值第71页
    5.4 Flac3D 数值模拟分析结果第71-98页
        5.4.1 天然状态下应力应变及稳定性状况分析预测第71-76页
        5.4.2 暴雨工况下应力应变及稳定性状况分析预测第76-81页
        5.4.3 145m 库水位下应力应变及稳定性状况分析预测第81-89页
        5.4.4 175m 库水位下应力应变及稳定性状况分析预测第89-97页
        5.4.5 模型分析结论第97-98页
第6章 藕塘滑坡监测方案第98-111页
    6.1 监测方案措施的布置原则及选点依据第98页
    6.2 监测内容第98-99页
    6.3 监测技术指标第99-100页
    6.4 主要监测仪器第100-107页
    6.5 监测工作措施方案第107-111页
        6.5.1 GPS 位移监测系统第107页
        6.5.2 地表垂直位移监测第107页
        6.5.3 地表裂缝观测点第107-108页
        6.5.4 水位监测第108页
        6.5.5 降雨量自动观测站第108-109页
        6.5.6 人工宏观巡查第109-111页
第7章 藕塘滑坡治理方案第111-118页
    7.1 滑坡治理的原则第111页
    7.2 治理方案比选第111-112页
    7.3 治理工程方案第112-118页
        7.3.1 锚拉抗滑桩工程第112-113页
        7.3.2 悬臂桩工程第113-114页
        7.3.3 护坡工程第114-115页
        7.3.4 排水工程第115-116页
        7.3.5 其他工程第116-118页
第8章 结论第118-119页
致谢第119-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2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123页

论文共1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AMBE算法的话音接口设计
下一篇:沟谷型泥石流形成机理与运动特征研究--以石棉县马颈子沟泥石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