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银川盆地上地壳电性结构研究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17页 |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2 贺兰山及银川盆地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1.2.1 测区大地电磁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2.2 测区地热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1.4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 1.5 论文主要成果 | 第16-17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和地球物理背景 | 第17-27页 |
| 2.1 区域地质 | 第17-20页 |
| 2.1.1 大地构造 | 第17-18页 |
| 2.1.2 地层 | 第18-19页 |
| 2.1.3 主要断裂带 | 第19页 |
| 2.1.4 主要大地构造单元 | 第19-20页 |
| 2.2 地球物理背景 | 第20-25页 |
| 2.2.1 地震测深成果 | 第20-23页 |
| 2.2.2 区域磁场特征 | 第23页 |
| 2.2.3 重力场特征 | 第23-24页 |
| 2.2.4 电性分层结构 | 第24-25页 |
| 2.3 大地电磁资料来源 | 第25-26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3章 大地电磁测深理论及资料分析 | 第27-46页 |
| 3.1 大地电磁原理 | 第27-30页 |
| 3.1.1 大地电磁原理简介 | 第27-28页 |
| 3.1.2 电磁场的边界条件及波动方程 | 第28页 |
| 3.1.3 视电阻率与测深原理 | 第28-29页 |
| 3.1.4 阻抗张量原理 | 第29-30页 |
| 3.2 大地电磁测深响应模拟 | 第30-40页 |
| 3.2.1 大地电磁测深正反演方法理论 | 第30-33页 |
| 3.2.2 研究区不同模型大地电磁测深响应模拟 | 第33-40页 |
| 3.3 最佳电性主轴分析 | 第40-42页 |
| 3.4 区域维数分析 | 第42-45页 |
| 3.4.1 莫尔圆(Mohr)分析 | 第42-44页 |
| 3.4.2 二维偏离度分析 | 第44-45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4章 大地电磁电性结构特征及反演解释 | 第46-54页 |
| 4.1 大地电磁测深资料处理 | 第46页 |
| 4.2 剖面视电阻率曲线和相位曲线分析 | 第46-48页 |
| 4.3 实测资料二维反演成像 | 第48-49页 |
| 4.4 电性结构特征分析 | 第49-52页 |
| 4.4.1 主要断裂带电性结构特征 | 第50-51页 |
| 4.4.2 区块深部电性结构特征 | 第51-52页 |
| 4.5 实测剖面与收集剖面对比分析 | 第52-53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5章 研究区地热前景分析 | 第54-60页 |
| 5.1 地热地质条件 | 第54-55页 |
| 5.2 基底构造对地热资源分布的影响 | 第55-56页 |
| 5.3 活动断裂对地热资源分布的影响 | 第56-57页 |
| 5.4 地热远景区预测 | 第57-59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结论与建议 | 第60-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