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我国水污染概况及国内外突发水环境污染事件 | 第10-11页 |
1.1.2 突发苯酚污染事件概述 | 第11页 |
1.1.3 苯酚特性及对水源的污染危害 | 第11-12页 |
1.2 突发水环境污染应急处置技术 | 第12-17页 |
1.2.1 突发水环境污染应急处置原则 | 第12-14页 |
1.2.2 给水厂应急处置技术 | 第14页 |
1.2.3 污染物去除技术比较 | 第14-15页 |
1.2.4 常规水处理工艺强化措施 | 第15-17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8-19页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19-20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0-26页 |
2.1 原水水质 | 第20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0-22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20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0-21页 |
2.2.3 实验用活性炭 | 第21-22页 |
2.3 实验原理 | 第22-23页 |
2.3.1 吸附反应概念及原理 | 第22页 |
2.3.2 混凝反应概念及原理 | 第22-23页 |
2.4 污染物分析检测方法 | 第23-25页 |
2.4.1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测定苯酚 | 第23-24页 |
2.4.2 其他常规指标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2.5 动态实验工艺流程 | 第25-26页 |
第3章 几种去除苯酚方法的效能及影响因素研究 | 第26-44页 |
3.1 活性炭吸附处理突发苯酚污染 | 第26-37页 |
3.1.1 粉末活性炭种类的选择 | 第26-27页 |
3.1.2 投加点的确定 | 第27页 |
3.1.3 温度的确定 | 第27页 |
3.1.4 反应时间及 PAC 投加量的影响 | 第27-35页 |
3.1.5 初始苯酚浓度的影响 | 第35-36页 |
3.1.6 pH 的影响 | 第36-37页 |
3.2 高锰酸钾预氧化处理突发苯酚污染 | 第37-39页 |
3.2.1 初始苯酚浓度的影响 | 第37-38页 |
3.2.2 高锰酸钾投加量的影响 | 第38页 |
3.2.3 pH 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 臭氧预氧化处理突发苯酚污染 | 第39-41页 |
3.3.1 初始苯酚浓度的影响 | 第40页 |
3.3.2 pH 的影响 | 第40页 |
3.3.3 臭氧投加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3.4 混凝处理突发苯酚污染 | 第41-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4章 应急处置技术联用效能分析及参数优化 | 第44-51页 |
4.1 高锰酸钾-粉末活性炭联用工艺处理突发苯酚污染 | 第44-46页 |
4.1.1 高锰酸钾和粉末活性炭投加顺序的确定 | 第44-46页 |
4.1.2 pH 的影响及调节 | 第46页 |
4.2 混凝-活性炭联用工艺处理突发苯酚污染 | 第46-49页 |
4.2.1 混凝剂和粉末活性炭的投加顺序 | 第46-47页 |
4.2.2 混凝剂投加量对出水浊度的影响 | 第47-4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5章 药剂成本分析及组合工艺参数优选 | 第51-56页 |
5.1 药剂成本分析 | 第51-52页 |
5.1.1 混凝——活性炭吸附联用技术药剂成本分析 | 第51页 |
5.1.2 氧化——活性炭吸附联用技术药剂成本分析 | 第51-52页 |
5.2 组合工艺参数优选 | 第52-54页 |
5.2.1 工艺参数的确定 | 第52-53页 |
5.2.2 工艺流程 | 第53页 |
5.2.3 组合工艺实验结果分析 | 第53-5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