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0-27页 |
1.1 木薯的生物学特性 | 第10-11页 |
1.2 木薯的经济利用价值 | 第11-12页 |
1.3 木薯生长发育特点 | 第12-13页 |
1.4 木薯块根发育及淀粉积累研究概况 | 第13-19页 |
1.4.1 木薯块根的发育及其生理结构 | 第13页 |
1.4.2 木薯块根的贮藏物质 | 第13-15页 |
1.4.3 木薯块根淀粉积累研究 | 第15-18页 |
1.4.4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第18-19页 |
1.5 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 第19-25页 |
1.5.1 蛋白质组学的产生背景 | 第19页 |
1.5.2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5.3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技术 | 第20-23页 |
1.5.4 比较蛋白质组学及其研究策略 | 第23-25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意义 | 第25-26页 |
1.7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7-34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试剂 | 第27-28页 |
2.1.1 实验材料种植与采集 | 第27页 |
2.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27-2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8-34页 |
2.2.1 木薯不同组织部位石蜡切片制作 | 第28页 |
2.2.2 木薯蛋白质组学技术体系的建立及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28-34页 |
2.2.2.1 木薯不同组织部位及不同发育时期块根材料的采集处理 | 第28页 |
2.2.2.2 木薯不同组织部位及不同发育时期块根蛋白提取 | 第28-29页 |
2.2.2.3 蛋白浓度及产量测定 | 第29页 |
2.2.2.4 蛋白单向和双向电泳 | 第29-30页 |
2.2.2.5 凝胶染色及图像扫描采集 | 第30-31页 |
2.2.2.6 凝胶蛋白点检测及差异统计分析 | 第31页 |
2.2.2.7 蛋白点胶内酶解及MALDI-TOF MS质谱分析 | 第31-32页 |
2.2.2.8 质谱数据库搜索及生物学功能分析 | 第32-3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4-73页 |
3.1 石蜡组织切片显微观察 | 第34-38页 |
3.1.1 木薯不同组织部位石蜡切片光镜观察 | 第34-36页 |
3.1.2 木薯块根不同发育时期石蜡切片光镜观察 | 第36-38页 |
3.2 木薯不同组织部位蛋白质组学技术体系的建立 | 第38-45页 |
3.2.1 木薯不同组织部位蛋白1-DE及2-DE结果 | 第39-42页 |
3.2.2 蛋白点胶内酶解及MALDI-TOF MS质谱分析 | 第42-43页 |
3.2.3 已鉴定蛋白生物学功能分析 | 第43-45页 |
3.3 木薯块根不同发育时期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45-73页 |
3.3.1 木薯块根发育过程形态特征观察 | 第45-46页 |
3.3.2 木薯不同发育时期块根总蛋白1-DE和2-DE结果 | 第46-49页 |
3.3.3 不同发育时期块根差异蛋白质谱鉴定及功能分类 | 第49-69页 |
3.3.3.1 参与碳水化合物转运和代谢相关的蛋白 | 第51-52页 |
3.3.3.2 参与翻译后修饰、蛋白质周转和分子伴侣相关的蛋白 | 第52-53页 |
3.3.3.3 参与能量产生和转换相关的蛋白 | 第53-54页 |
3.3.3.4 块根发育过程中其他功能相关蛋白 | 第54-69页 |
3.3.4 已鉴定木薯块根差异蛋白Blast2GO分析 | 第69-73页 |
4 讨论 | 第73-77页 |
4.1 热带作物木薯蛋白质组学技术体系的系统建立 | 第73-74页 |
4.2 木薯块根发育过程及淀粉积累相关蛋白的调控作用 | 第74-77页 |
4.2.1 淀粉合成及糖代谢途径相关蛋白酶协同调控碳分配 | 第74-75页 |
4.2.2 分子伴侣蛋白参与了块根发育及淀粉合成积累过程 | 第75-76页 |
4.2.3 块根发育过程中淀粉合成积累的信号调控 | 第76-77页 |
5 结论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9页 |
附录 | 第89-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