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前言 | 第10-17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1.1.1 耕地地力评价的工作背景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的进展 | 第11-16页 |
| 1.2.1 耕地质量的研究 | 第11-12页 |
| 1.2.2 耕地质量评价的研究 | 第12-14页 |
| 1.2.2.1 国外耕地质量评价的研究 | 第12-13页 |
| 1.2.2.2 国内耕地质量评价的研究 | 第13-14页 |
| 1.2.3 耕地地力评价的研究 | 第14-15页 |
| 1.2.4 耕地土壤养分时空演变的研究 | 第15-16页 |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7-35页 |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7-22页 |
| 2.1.1 自然条件概况 | 第17-21页 |
| 2.1.1.1 地质地貌 | 第17-18页 |
| 2.1.1.2 气候 | 第18-19页 |
| 2.1.1.3 水文 | 第19页 |
| 2.1.1.4 成土母岩母质 | 第19页 |
| 2.1.1.5 土壤 | 第19-21页 |
| 2.1.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1-22页 |
| 2.1.3 土地资源概况 | 第22页 |
| 2.2 研究方法 | 第22-35页 |
| 2.2.1 采样点的布设与采集 | 第22-25页 |
| 2.2.2 土壤样品的分析方法 | 第25页 |
| 2.2.3 土壤养分含量分级标准 | 第25-26页 |
| 2.2.4 耕地地力评价方法 | 第26-32页 |
| 2.2.4.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6页 |
| 2.2.4.2 评价因素的赋值 | 第26-28页 |
| 2.2.4.3 评价综合指数的计算 | 第28-29页 |
| 2.2.4.4 评价等级的划分 | 第29-31页 |
| 2.2.4.5 评价结果纳入国家评价等级体系 | 第31-32页 |
| 2.2.4.6 评价技术流程 | 第32页 |
| 2.2.5 耕地土壤养分时空演变方法 | 第32-35页 |
| 2.2.5.1 数据处理 | 第33页 |
| 2.2.5.2 空间插值 | 第33-35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5-55页 |
| 3.1 耕地土壤养分时空演变 | 第35-47页 |
| 3.1.1 土壤养分基本特征 | 第35-36页 |
| 3.1.1.1 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土壤养分基本特征 | 第35页 |
| 3.1.1.2 耕地地力评价土壤养分基本特征 | 第35-36页 |
| 3.1.2 土壤养分空间特征 | 第36-41页 |
| 3.1.2.1 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土壤养分空间特征 | 第36-38页 |
| 3.1.2.2 耕地地力评价土壤养分空间特征 | 第38-41页 |
| 3.1.3 土壤养分时空演变 | 第41-47页 |
| 3.1.3.1 土壤有机质时空演变 | 第41-42页 |
| 3.1.3.2 土壤全氮时空演变 | 第42-44页 |
| 3.1.3.3 土壤有效磷时空演变 | 第44-45页 |
| 3.1.3.4 土壤速效钾时空演变 | 第45-47页 |
| 3.2 耕地地力评价 | 第47-55页 |
| 3.2.1 耕地地力等级分布 | 第48-51页 |
| 3.2.2 耕地地力等级分述 | 第51-55页 |
| 3.2.2.1 一级地 | 第51页 |
| 3.2.2.2 二级地 | 第51页 |
| 3.2.2.3 三级地 | 第51-52页 |
| 3.2.2.4 四级地 | 第52页 |
| 3.2.2.5 五级地 | 第52-53页 |
| 3.2.2.6 六级地 | 第53页 |
| 3.2.2.7 七级地 | 第53-54页 |
| 3.2.2.8 八级地 | 第54-55页 |
| 4 讨论与结论 | 第55-59页 |
| 4.1 讨论 | 第55-57页 |
| 4.1.1 耕地地力评价的科学性 | 第55页 |
| 4.1.2 土壤养分变化原因 | 第55-57页 |
| 4.1.2.1 自然因素 | 第55页 |
| 4.1.2.2 人为因素 | 第55-57页 |
| 4.2 结论与建议 | 第57-59页 |
| 4.2.1 结论 | 第57-58页 |
| 4.2.2 对策与建议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 附录A | 第65-66页 |
| 附录B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