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航空、航天论文--航天(宇宙航行)论文--航天器及其运载工具论文--人造卫星论文

近地卫星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7-17页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和意义第7-9页
        1.1.1 课题来源第7-8页
        1.1.2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8-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6页
        1.2.1 多体系统动力学的研究现状第9-12页
        1.2.2 挠性航天器动力学建模方法的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3 多体系统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原理研究现状第14-16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安排第16-17页
第二章 研究模型及相关问题的描述第17-24页
    2.1 引言第17页
    2.2 研究模型第17-19页
        2.2.1 物理模型第17页
        2.2.2 有限元模型第17-19页
        2.2.3 简化模型第19页
    2.3 卫星各附件所受到的万有引力第19-22页
    2.4 柔性梁几何非线性变形场的描述第22-23页
    2.5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三章 一次近似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第24-51页
    3.1 引言第24页
    3.2 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第24-34页
        3.2.1 连接臂和星本体的动力学建模第25-28页
        3.2.2 集中质量点的动力学建模第28-31页
        3.2.3 太阳帆板的动力学建模第31-34页
    3.3 卫星一阶刚柔耦合动力学数值仿真第34-50页
        3.3.1 仿真模型及物理参数第34-35页
        3.3.2 卫星绕Z轴姿态调整第35-43页
        3.3.3 卫星在轨道平面上平动第43-48页
        3.3.4 卫星在空间作平面运动第48-50页
    3.4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四章 基于卫星结构参数的动力学响应分析第51-58页
    4.1 引言第51页
    4.2 天线的总质量对卫星在轨动力学响应的影响第51-53页
    4.3 连接臂的弹性模量对卫星在轨动力学响应的影响第53-55页
    4.4 连接臂的长度对卫星在轨动力学响应的影响第55-57页
    4.5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结论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3-65页
致谢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泡沫铝夹芯结构抗低速冲击性能研究
下一篇:热/力/氧环境下超高温陶瓷微结构表征及力学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