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第1章 学术生涯 | 第19-37页 |
1.1 学生时代 | 第20-22页 |
1.2 献身真理 | 第22-37页 |
1.2.1 创立微积分 | 第24-25页 |
1.2.2 哲学家与伦理学家 | 第25-33页 |
1.2.3 逻辑学家 | 第33-37页 |
第2章 真理观上的新进展 | 第37-61页 |
2.1 莱氏真理观的时代背景 | 第37页 |
2.2 莱氏真理观的历史考察 | 第37-43页 |
2.3 莱氏认识论上的折衷主义 | 第43-44页 |
2.4 真理观上的创新 | 第44-49页 |
2.4.1 真理与“包含” | 第45-47页 |
2.4.2 两种真理论溯源 | 第47页 |
2.4.3 真理的分类 | 第47-48页 |
2.4.4 两种真理观的解析 | 第48页 |
2.4.5 真理观上的辩证法 | 第48-49页 |
2.5 莱布尼茨真理观对后世的影响 | 第49-52页 |
2.5.1 人类理性的三分法 | 第49-50页 |
2.5.2 康德的“三个判断” | 第50-51页 |
2.5.3 逻辑实证主义的真理观 | 第51-52页 |
2.6 莱氏真理观的评价 | 第52-61页 |
2.6.1 苏珊·哈克对各种真理观的概括 | 第52-54页 |
2.6.2 两种真理划分法的回归 | 第54页 |
2.6.3 本质上的融贯论 | 第54页 |
2.6.4 兼容符合论的融贯论 | 第54-55页 |
2.6.5 实用主义与道义上的必然性 | 第55-56页 |
2.6.6 语义真理与词和物的关系 | 第56-58页 |
2.6.7 奎因的诘难与可能回应 | 第58页 |
2.6.8 总评莱布尼茨的真理观 | 第58-61页 |
第3章 逻辑规律与三段论 | 第61-91页 |
3.1 逻辑规律的创新 | 第61-79页 |
3.1.1 同一律与莱布尼茨定律 | 第61-63页 |
3.1.2 矛盾律、排中律与莱氏的矛盾原则 | 第63-64页 |
3.1.3 充足理由律与因果律 | 第64-65页 |
3.1.4 充足理由原则的哲学意蕴 | 第65-69页 |
3.1.5 充足理由原则的作用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 第69-79页 |
3.2 改进三段论 | 第79-91页 |
3.2.1 性质命题 | 第80-81页 |
3.2.2 概说三段论 | 第81-84页 |
3.2.3 完善三段论的格与式 | 第84-85页 |
3.2.4 三段论命题的形式化 | 第85-89页 |
3.2.5 三段论推理的形式化 | 第89-91页 |
第4章 思想表达的逻辑化 | 第91-110页 |
4.1 普遍语言的设想 | 第91-93页 |
4.2 普遍语言的构建 | 第93-105页 |
4.2.1 符号代替概念 | 第98-99页 |
4.2.2 构建逻辑演算系统 | 第99-105页 |
4.3 莱氏的普遍语言对计算机语言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4.4 普遍语言的是非评判 | 第106-110页 |
第5章 可能世界思想 | 第110-130页 |
5.1.“可能世界”与真势模态概念 | 第110-113页 |
5.1.1 “可能世界”的基本涵义 | 第110-112页 |
5.1.2 莱氏对真势模态概念的理解 | 第112-113页 |
5.2.莱氏思想对现代模态逻辑语义学的影响 | 第113-117页 |
5.2.1 卡尔纳普模态逻辑语义学对莱氏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第114-115页 |
5.2.2.克里普克可能世界语义学对莱氏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第115-117页 |
5.3 从逻辑哲学立场看莱氏思想对可能世界语义学的再启示 | 第117-130页 |
5.3.1 关于“可能世界”的本体论地位 | 第119-122页 |
5.3.2 关于如何理解“可及关系” | 第122-124页 |
5.3.3 关于跨界个体的同一性识别 | 第124-130页 |
结语 | 第130-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38页 |
后记 | 第138-139页 |
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