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1 绪论 | 第8-16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国内外有关知识转移的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 ·知识转移的研究方向 | 第9-11页 |
| ·知识转移的研究层面 | 第11-13页 |
|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3-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研究框架 | 第14-16页 |
| 2 高校研发团队内部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16-27页 |
| ·知识转移的相关理论 | 第16-17页 |
| ·知识转移的概念 | 第16页 |
| ·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 ·高校研发团队的相关理论 | 第17-18页 |
| ·高校研发团队的概念 | 第17-18页 |
| ·高校研发团队调研对象选取 | 第18页 |
| ·相关方法 | 第18-27页 |
| ·解释结构模型(ISM) | 第18-21页 |
| ·改进型解释结构模型 | 第21-24页 |
| ·MICMAC分析 | 第24-25页 |
| ·结构方程模型 | 第25-27页 |
| 3 团队内部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识别与解释 | 第27-32页 |
| ·主要因素的识别 | 第27-28页 |
| ·主要因素解释 | 第28-32页 |
| ·主体因素 | 第28-29页 |
| ·行为因素 | 第29-30页 |
| ·结构因素 | 第30-31页 |
| ·环境因素 | 第31-32页 |
| 4 基于ISM方法的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关系分析 | 第32-42页 |
| ·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ISM分析 | 第32-40页 |
| ·模糊关系矩阵的建立 | 第32-33页 |
| ·关系强度矩阵 | 第33页 |
| ·邻接矩阵 | 第33-34页 |
| ·可达矩阵 | 第34-37页 |
| ·层级划分 | 第37-40页 |
| ·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MICMAC分析 | 第40-42页 |
| 5 基于SEM模型的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验证 | 第42-60页 |
| ·模型及其假设 | 第42-43页 |
| ·影响因素研究模型 | 第42页 |
| ·研究假设 | 第42-43页 |
| ·问卷调查 | 第43-46页 |
| ·问卷设计 | 第43-45页 |
| ·问卷发放以及回收 | 第45-46页 |
| ·量表检验 | 第46-52页 |
|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6-47页 |
| ·量表检验 | 第47-52页 |
| ·数据分析 | 第52-60页 |
| ·路径分析 | 第52-57页 |
| ·结果分析 | 第57-60页 |
| 6 结论及其展望 | 第60-62页 |
| ·结论 | 第60-61页 |
| ·建议与展望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 附录A 调查问卷1 | 第66-68页 |
| 附录B 问卷调查2 | 第68-7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0-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