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冬小麦植株-土壤氮素循环及产量与品质形成生理基础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0-15页
英文摘要第15页
英文缩略表第23-24页
前言第24-45页
    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第24页
    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4-45页
        2.1 土壤中氮素转化与损失研究现状第24-29页
        2.2 小麦碳氮代谢与产量和品质形成研究现状第29-37页
        2.3 小麦籽粒淀粉和蛋白质与品质的关系第37-38页
        2.4 氮肥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第38-40页
        2.5 土壤氮素与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关系及氮肥推荐第40-42页
        2.6 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的评价第42-45页
第一章 施氮量对小麦-土壤氮素循环的影响第45-6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5-4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6-66页
        2.1 施氮量对小麦植株氮素吸收、积累、分配的影响第46-48页
        2.2 施氮量对土壤氮素的影响第48-55页
            2.2.1 土壤全氮含量变化第48-50页
            2.2.2 土壤不同形态氮素含量的变化第50-55页
                2.2.2.1 碱解氮含量变化第50-51页
                2.2.2.2 无机氮含量变化第51-52页
                2.2.2.3 硝态氮含量变化第52-54页
                2.2.2.4 微生物量氮含量变化第54-55页
        2.3 肥料氮在小麦-土壤中的分配及损失第55-59页
            2.3.1 开花期小麦植株对不同来源氮素的吸收第55-56页
            2.3.2 成熟期小麦植株对不同来源氮素的吸收第56-57页
            2.3.3 开花后营养器官中不同来源氮素向籽粒的转移第57-59页
            2.3.4 肥料氮的利用与损失第59页
        2.4 追施氮肥对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第59-61页
            2.4.1 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变化第59-60页
            2.4.2 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变化第60页
            2.4.3 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变化第60-61页
        2.5 施氮量对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第61-62页
        2.6 施氮量对氮肥表观去向的影响第62-63页
        2.7 施氮量对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第63-64页
        2.8 小结第64-66页
第二章 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第66-9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6-6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8-97页
        2.1 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第68-72页
            2.1.1 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第68-69页
            2.1.2 施氮量对小麦品质的影响第69-72页
                2.1.2.1 对籽粒蛋白质含量及蛋白质产量的影响第69-70页
                2.1.2.2 对籽粒容重、沉降值、湿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的影响第70-71页
                2.1.2.3 对粉质仪参数的影响第71-72页
        2.2 施氮量对小麦氮素代谢的影响第72-83页
            2.2.1 施氮量对小麦植株氮素吸收、运转、分配的影响第72-75页
                2.2.1.1 对氮素吸收积累的影响第72-73页
                2.2.1.2 对成熟期氮素在各器官中分配的影响第73-74页
                2.2.1.3 对开花后营养器官中氮素运转的影响第74-75页
            2.2.2 施氮量对开花后旗叶氮代谢的影响第75-78页
                2.2.2.1 对旗叶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第75-76页
                2.2.2.2 对旗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第76页
                2.2.2.3 对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第76-77页
                2.2.2.4 对旗叶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的影响第77-78页
            2.2.3 施氮量对开花后籽粒氮素代谢及蛋白质合成的影响第78-83页
                2.2.3.1 对籽粒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第78-79页
                2.2.3.2 对籽粒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第79页
                2.2.3.3 对籽粒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的影响第79-80页
                2.2.3.4 对籽粒蛋白质合成的影响第80-83页
        2.3 施氮量对小麦碳代谢的影响第83-89页
            2.3.1 施氮量对开花后旗叶光合速率及光化学效率的影响第83-85页
                2.3.1.1 对旗叶光合速率的影响第83-84页
                2.3.1.2 对旗叶光化学效率的影响第84-85页
            2.3.2 施氮量对开花后旗叶糖代谢的影响第85-86页
            2.3.3 施氮量对籽粒淀粉合成的影响第86-89页
                2.3.3.1 对籽粒淀粉合成底物供应的影响第86-87页
                    2.3.3.1.1 对可溶性总糖含量变化的影响第86页
                    2.3.3.1.2 对蔗糖含量变化的影响第86-87页
                2.3.3.2 对籽粒淀粉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第87-88页
                2.3.3.3 对籽粒淀粉及其组分含量变化的影响第88-89页
        2.4 施氮量对小麦磷、钾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第89-93页
            2.4.1 施氮量对小麦磷素积累的影响第89-90页
            2.4.2 成熟期磷素在小麦植株不同器官的分配第90-91页
            2.4.3 施氮量对小麦钾素积累的影响第91-92页
            2.4.4 成熟期钾素在小麦不同器官的分配第92-93页
        2.5 施氮量对小麦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第93-94页
        2.6 小结第94-97页
第三章 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第97-11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97-9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98-111页
        2.1 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第98-99页
        2.2 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施氮量对小麦品质的影响第99-101页
            2.2.1 对籽粒蛋白质含量及蛋白质产量的影响第99-100页
            2.2.2 对籽粒容重、沉降值、湿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的影响第100页
            2.2.3 对粉质仪指标的影响第100-101页
        2.3 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施氮量对小麦氮素吸收积累的影响第101-104页
            2.3.1 对小麦氮素积累的影响第101-103页
            2.3.2 对不同生育阶段小麦氮素吸收强度的影响第103-104页
        2.4 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小麦对不同来源氮素的吸收和利用第104-106页
            2.4.1 开花期小麦植株对不同来源氮素的吸收第104页
            2.4.2 成熟期小麦植株对不同来源氮素的吸收第104-105页
            2.4.3 开花后营养器官不同来源氮素的转移第105-106页
            2.4.4 肥料氮的利用与损失第106页
        2.5 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施氮量对土壤硝态氮时空变化的影响第106-108页
        2.6 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的小麦氮素利用率第108-109页
        2.7 小结第109-111页
第四章 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差异及其生理基础第111-13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11-11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13-131页
        2.1 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第113页
        2.2 不同小麦品种的品质第113-119页
            2.2.1 淀粉品质第113-116页
                2.2.1.1 不同小麦品种淀粉品质的差异第113页
                2.2.1.2 淀粉品质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第113-116页
            2.2.2 蛋白质品质第116-119页
                2.2.2.1 不同小麦品种蛋白质品质的差异第116-118页
                2.2.2.2 蛋白质品质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第118-119页
            2.2.3 淀粉品质指标与蛋白质品质指标的简单相关分析第119页
        2.3 供试小麦品种依据淀粉组成的聚类分析第119-121页
            2.3.1 聚类分析第119-120页
            2.3.2 不同组别小麦品种的品质性状第120-121页
        2.4 不同小麦品种旗叶碳氮代谢特性及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第121-123页
            2.4.1 旗叶光合特性与氮素代谢特性第121-122页
            2.4.2 旗叶碳氮代谢特性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第122-123页
        2.5 不同小麦品种籽粒形成过程中淀粉组分变化及相关酶活性的差异第123-128页
            2.5.1 籽粒形成过程中淀粉组分含量变化第123-126页
                2.5.1.1 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变化第123-124页
                2.5.1.2 籽粒支链淀粉含量变化第124页
                2.5.1.3 籽粒总淀粉含量变化第124页
                2.5.1.4 籽粒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比值的变化动态第124-125页
                2.5.1.5 籽粒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积累速率变化动态第125-126页
            2.5.2 籽粒形成过程中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变化第126-127页
                2.5.2.1 UDPGPPase活性与ADPGPPase活性变化第126-127页
                2.5.2.2 SSS活性与GBSS活性变化第127页
            2.5.3 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与不同组分淀粉积累之间的关系第127-128页
        2.6 小结第128-131页
第五章 不同基因型强筋小麦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第131-13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3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31-137页
        2.1 施氮对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第131-132页
        2.2 施氮对不同小麦品种品质的影响第132-133页
        2.3 施氮对不同小麦品种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第133页
        2.4 施氮对不同小麦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第133-135页
            2.4.1 氮素积累及向各器官的分配第133-134页
            2.4.2 开花后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的转移第134-135页
        2.5 不同小麦品种的氮素利用率第135-136页
        2.6 小结第136-137页
讨论第137-147页
结论第147-149页
参考文献第149-162页
致谢第162-163页
作者简介与论文发表情况第163页

论文共1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区矫正裁前评估研究
下一篇:陶瓷文化旅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