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 ·、前言 | 第9-10页 |
| ·、结构健康监测 | 第10-12页 |
| ·结构健康监测的概念和意义 | 第10-11页 |
| ·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及其组成 | 第11-12页 |
| ·、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及其研究应用现状 | 第12-16页 |
| ·光纤光栅传感器的技术特点 | 第12-14页 |
| ·光纤光栅传感器在国外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 第14-15页 |
| ·光纤光栅传感器在国内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 第15-16页 |
| ·、FRP-OFBG 智能钢绞线的研制及其力学性能 | 第16-19页 |
| ·FRP—OFBG 智能传感筋的性能 | 第16-17页 |
| ·FRP—OFBG 智能钢绞线的制备 | 第17-18页 |
| ·FRP—OFBG 智能钢绞线的性能 | 第18-19页 |
| ·、课题来源与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 ·课题来源 | 第19页 |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FRP-OFBG 智能钢绞线混凝土梁的全过程分析方法的基本理论 | 第21-29页 |
| ·、材料的本构关系 | 第21-26页 |
| ·混凝土单轴受压时的应力——应变关系 | 第21-23页 |
| ·混凝土单轴受拉时的应力——应变关系 | 第23-24页 |
| ·非预应力普通钢筋的应力——应变关系 | 第24页 |
| ·FRP-OFBG 智能钢绞线的应力——应变关系 | 第24-26页 |
| ·、非线性有限元建模的基本理论 | 第26-27页 |
| ·、虚拟混凝土条带的概念 | 第27-29页 |
| ·虚拟混凝土条带提出的前提条件 | 第27页 |
| ·虚拟混凝土条带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FRP-OFBG 智能钢绞线对有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健康监测 | 第29-40页 |
| ·、概述 | 第29-30页 |
| ·、钢筋混凝土梁单调受荷时仿真分析的基本假定 | 第30页 |
| ·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数值模拟 | 第30-34页 |
| ·截面的相容关系、物理方程及平衡方程 | 第30-33页 |
| ·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初始条件 | 第33-34页 |
| ·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破坏准则 | 第34页 |
| ·、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在短期荷载作用下的弯矩——曲率关系 | 第34-40页 |
| ·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超筋梁截面弯矩——曲率关系的数值模拟 | 第34-35页 |
| ·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少筋梁截面弯矩——曲率关系的数值模拟 | 第35-36页 |
| ·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超筋梁截面弯矩——曲率关系的数值模拟 | 第36-40页 |
| 第四章 基于FRP-OFBG 智能钢绞线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健康监测 | 第40-52页 |
| ·、概述 | 第40页 |
|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单调受荷时仿真分析时的基本假定 | 第40-41页 |
|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数值模拟 | 第41-44页 |
|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受力特点 | 第41-42页 |
| ·截面的相容关系、物理方程及平衡方程 | 第42-44页 |
|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在短期荷载作用下的弯矩——曲率关系 | 第44-49页 |
|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超筋梁截面弯矩——曲率关系的数值模拟 | 第44-45页 |
|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少筋梁截面弯矩——曲率关系的数值模拟 | 第45-46页 |
|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适筋梁截面弯矩——曲率关系的数值模拟 | 第46-49页 |
| ·、text 1 部分计算程序说明 | 第49-52页 |
| ·变量及数组说明 | 第49-50页 |
| ·调整均值应变的数值逼近方法 | 第50-52页 |
| 第五章 FRP-OFBG 智能钢绞线在预应力混凝土梁中的受弯性能试验研究 | 第52-64页 |
| ·、试验目的与试验内容 | 第52页 |
| ·、试验方案 | 第52-59页 |
| ·试验试件的设计 | 第52-54页 |
| ·测试内容 | 第54-55页 |
| ·温度补偿 | 第55页 |
| ·测点布置 | 第55-56页 |
| ·预应力筋张拉 | 第56-57页 |
| ·测试方案 | 第57页 |
| ·加载制度 | 第57-58页 |
| ·加载终止条件 | 第58-59页 |
| ·、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的比较分析 | 第59-64页 |
| ·单调加载试验结果分析 | 第59-60页 |
| ·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的比较分析 | 第60-62页 |
| ·虚拟混凝土条带进行预警时的理论计算对比 | 第62-64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和成果 | 第64页 |
|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64-65页 |
| ·研究展望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 附录 | 第70-73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