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内容和结构 | 第9-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4 创新点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理论背景和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2.1 避税和税收筹划的概念分歧 | 第13页 |
2.2 为什么要规制避税行为-避税行为的危害 | 第13-14页 |
2.3 如何规制避税行为-借助“经济实质原则” | 第14-17页 |
2.3.1 规则、标准和税收法定原则 | 第14-15页 |
2.3.2 利用模糊性标准规制避税行为的必要性 | 第15页 |
2.3.3 利用模糊性标准规制避税行为时面临的两难困境 | 第15-16页 |
2.3.4 规制避税行为的经济分析 | 第16页 |
2.3.5 经济实质原则 | 第16-17页 |
2.4 合理商业目的和经济实质:择一要件 | 第17-20页 |
2.4.1 合理商业目的 | 第17页 |
2.4.2 经济实质 | 第17-18页 |
2.4.3 合理的商业目的和经济实质,是择一要件还是并存要件? | 第18-20页 |
第三章 经济实质原则的运用-判定交易是否具备经济实质 | 第20-25页 |
3.1 交易类型的划分-直接逐利交易和迂回交易 | 第20页 |
3.2 非税经济利益的判定:与交易目的有关的推论是首要的考虑因素 | 第20-21页 |
3.3 对非税利益显著性的判断 | 第21-23页 |
3.4 经济实质原则在迂回交易中的应用 | 第23-25页 |
第四章 案例分析-经济实质原则在反避税实践中的应用与辨析 | 第25-42页 |
4.1 经济实质原则在直接逐利交易中的应用 | 第25-34页 |
4.1.1 Goldstein v.Commissioner案分析-金融工具投资中的避税安排 | 第25-29页 |
(一) 案件概况 | 第25-26页 |
(二) 本案争论点-系争交易是否可能带来非税利益 | 第26-27页 |
(三) 与交易目的有关的证据和推论是首要的考虑因素 | 第27-28页 |
(四) 显著的非税利益不必大于税收利益 | 第28-29页 |
4.1.2 Smith v.Commi ssioner案分析-直接投资中的涉嫌避税安排 | 第29-34页 |
(一) 案例概况 | 第29-30页 |
(二) 本案分析:交易目的、过程和结果这三种因素的权衡 | 第30-34页 |
4.2 经济实质原则在迂回交易中的应用 | 第34-40页 |
4.2.1 Gregory v.Helvering案分析 | 第34-37页 |
(一) 案例概况 | 第34-36页 |
(二) 本案分析-中间实体是否具备经济实质 | 第36-37页 |
4.2.2 NIPSCO v.Commissioner案分析 | 第37-40页 |
(一) 案例概况 | 第37-38页 |
(二) 本案分析-中间实体的经济实质 | 第38-40页 |
(三) 中间实体的显著非税利益来自关联方的转移,不能视为具备经济实质 | 第4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五章 经济实质原则无法规制的避税交易 | 第42-46页 |
5.1 Compaq v.Commissioner案分析 | 第42-45页 |
5.1.1 案件概况 | 第42-43页 |
5.1.2 本案分析-系争交易具备经济实质 | 第43-44页 |
5.1.3 本案的实质:纳税人利用税法漏洞“创造”经济实质 | 第44-45页 |
5.1.4 美国立法机关的应对措施:修订税法弥补漏洞 | 第45页 |
5.2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六章 政策建议 | 第46-49页 |
6.1 避税案件的细化审理标准 | 第46-47页 |
6.1.1 基于交易目的推断系争交易是否可能带来非税利益 | 第46页 |
6.1.2 非税利益是否显著的判断 | 第46-47页 |
6.1.3 判断迂回交易中的中间实体是否具备经济实质 | 第47页 |
6.1.4 经济实质原则无法处理的避税行为以及对其的应对措施 | 第47页 |
6.2 在中国反避税实践中引入判例法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