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4页 |
1.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2.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2.1 中国先行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2.2 日本先行研究概况 | 第11-14页 |
一、曾野绫子其人及其作品 | 第14-20页 |
1.作为天主教徒的曾野绫子 | 第14-15页 |
2.解体家庭中的曾野绫子 | 第15页 |
3.曾野绫子的早期创作经历 | 第15-16页 |
4.《虚构的家》的问世 | 第16-20页 |
二、《虚构的家》中悲剧性人物的形象分析 | 第20-25页 |
1.吴雅子之死——“男尊女卑”思想的殉葬者 | 第20-21页 |
2.日和崎小基之死——溺爱式家庭教育的祭奠 | 第21-23页 |
3.吴圣子的逃离——封建等级身份制的弃儿 | 第23-25页 |
三、《虚构的家》中悲剧的成因 | 第25-33页 |
1. 传统家制度中的家长制 | 第25-27页 |
1.1 日和崎省三——肤浅虚伪的西化者 | 第25-26页 |
1.2 吴由一郎——封建传统文化陋习的维护者 | 第26-27页 |
2.“良妻贤母”主义在日本的遗存 | 第27-31页 |
2.1 日和崎国子——溺爱式家庭教育的推手 | 第27-30页 |
2.2 吴雅子——自我奴化意识的执迷者 | 第30-31页 |
3. 都市化社会中人的“异化”——吴博之等的“冷漠” | 第31-33页 |
四、《虚构的家》悲剧意蕴的审美启示 | 第33-40页 |
1.家制度对日本近代化的制约 | 第33-36页 |
2.家制度对女性家庭教育功能的掣肘 | 第36-37页 |
3.儿童教育方式对人的现代化的启示 | 第37-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后记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