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环京津贫困带治理研究
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1-20页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关于贫困问题的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2.1 关于贫困内涵和贫困标准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2 关于贫困与自然生态关系研究 | 第14-15页 |
1.2.3 区域发展中的贫困问题研究 | 第15-16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8-20页 |
1.4.1 可能的创新 | 第18页 |
1.4.2 存在的不足 | 第18-20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 | 第20-26页 |
2.1 增长极理论 | 第20-21页 |
2.1.1 增长极理论的基本思想 | 第20页 |
2.1.2 增长极理论的两种效应 | 第20-21页 |
2.1.3 增长极理论的发展 | 第21页 |
2.2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 第21-24页 |
2.2.1 非均衡力来源以及构成 | 第21-22页 |
2.2.2 循环累积因果链 | 第22-24页 |
2.3 空间贫困理论 | 第24-26页 |
2.3.1 空间贫困的概念提出 | 第24-25页 |
2.3.2 空间贫困的基本思想 | 第25-26页 |
第3章 环京津贫困带现状分析 | 第26-41页 |
3.1 贫困带地域范围调整 | 第26-27页 |
3.2 贫困现状分析和治理瓶颈 | 第27-29页 |
3.2.1 贫困现状的分析 | 第27-28页 |
3.2.2 扶贫面临的问题 | 第28-29页 |
3.3 贫困带经济社会总体状况分析 | 第29-36页 |
3.3.1 贫困县的经济增长 | 第29-31页 |
3.3.2 贫困县产业结构变迁 | 第31-34页 |
3.3.3 贫困县的教育发展 | 第34-35页 |
3.3.4 贫困人口收入水平 | 第35-36页 |
3.4 基于因子分析方法的综合评价 | 第36-41页 |
3.4.1 因子分析概念 | 第36-37页 |
3.4.2 因子分析的模型 | 第37页 |
3.4.3 因子分析方法过程与结果 | 第37-41页 |
第4章 环京津贫困带贫困成因和性质 | 第41-48页 |
4.1 贫困区的致贫原因 | 第41-45页 |
4.1.1 生态脆弱与贫困耦合 | 第41-42页 |
4.1.2 发展权受限和补偿机制缺位 | 第42-44页 |
4.1.3 行政体制分割与"虹吸效应"严重 | 第44-45页 |
4.1.4 思想观念落后与历史因素 | 第45页 |
4.2 贫困区的贫困性质 | 第45-48页 |
4.2.1 "生态恶化型"贫困 | 第46页 |
4.2.2 "保护压力型"贫困 | 第46-47页 |
4.2.3 "政策型"贫困 | 第47页 |
4.2.4 "科技型"贫困 | 第47-48页 |
第5章 环京津贫困带治理对策 | 第48-58页 |
5.1 明确区域功能定位 | 第48-50页 |
5.1.1 水源保护区和生态屏障 | 第48-49页 |
5.1.2 产业转移承接地 | 第49页 |
5.1.3 生态农业生产加工地 | 第49页 |
5.1.4 地区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目的地 | 第49-50页 |
5.2 区域合作减贫与生态补偿 | 第50-52页 |
5.2.1 建立机构专门负责 | 第50-51页 |
5.2.2 形成科学补偿标准和稳定机制 | 第51页 |
5.2.3 探索多样化补偿方式 | 第51-52页 |
5.2.4 加强监测和监督考核 | 第52页 |
5.3 产业化扶贫 | 第52-54页 |
5.3.1 扶持生态与文化旅游产业 | 第52-53页 |
5.3.2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 第53页 |
5.3.3 创新产业组织形式 | 第53-54页 |
5.3.4 选择性承接产业转移 | 第54页 |
5.4 合理引导要素流动 | 第54-58页 |
5.4.1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 | 第54-55页 |
5.4.2 提升基层社会公共服务 | 第55-56页 |
5.4.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第56页 |
5.4.4 创新扶贫机制 | 第56页 |
5.4.5 运用合理区域经济政策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附表 | 第61-66页 |
后记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