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1章 民事审前证据交换制度概述 | 第12-21页 |
1.1 民事审前证据交换制度的渊源与概念界定 | 第12-17页 |
1.1.1 民事审前证据交换制度的渊源 | 第13-14页 |
1.1.2 民事审前证据交换制度的概念界定 | 第14-17页 |
1.2 民事审前证据交换制度的功能定位 | 第17-21页 |
1.2.1 民事审前证据交换制度与关联程序的功能逻辑联系 | 第17-18页 |
1.2.2 民事审前证据交换制度的预期程序功能定位 | 第18-21页 |
第2章 两大法系的证据交换制度考察 | 第21-29页 |
2.1 两大法系证据交换制度的两大模式 | 第21-22页 |
2.1.1 英美法系国家的证据开示模式 | 第21-22页 |
2.1.2 大陆法系国家的证据交换模式 | 第22页 |
2.2 两大证据交换制度的具体内容 | 第22-29页 |
2.2.1 证据交换制度的主要范围 | 第22-24页 |
2.2.2 证据交换之收集证据的途径 | 第24-25页 |
2.2.3 证据交换制度的主要方式 | 第25-27页 |
2.2.4 证据交换制度的法院命令与制裁措施 | 第27-29页 |
第3章 对我国民事审前证据交换制度的评析 | 第29-38页 |
3.1 我国民事审前证据交换制度的现状 | 第29-31页 |
3.1.1 新《民事诉讼法》背景下证据交换的发展趋势 | 第29-30页 |
3.1.2 我国审前证据交换制度的司法实践分析 | 第30-31页 |
3.2 我国民事审前证据交换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1-38页 |
3.2.1 效力位阶低及程序强制性缺失的问题 | 第31-32页 |
3.2.2 程序规则形态与预期制度功能的错位 | 第32-35页 |
3.2.3 民事审前证据交换具体程序的不完整 | 第35-36页 |
3.2.4 当事人欠积极参与,法官主导仍是主流 | 第36-38页 |
第4章 多维视角下我国审前证据交换制度的重构 | 第38-46页 |
4.1 以立法规则体系的视角 | 第38-39页 |
4.1.1 提高审前证据交换的效力位阶 | 第38页 |
4.1.2 化解证据交换和举证时限的冲突 | 第38-39页 |
4.2 以程序运行机制的视角 | 第39-41页 |
4.2.1 证据交换的案件范围和证据范围 | 第39-40页 |
4.2.2 多样化和信息化的交换方式 | 第40页 |
4.2.3 证据交换制度的主持者 | 第40-41页 |
4.2.4 证据交换制度的强制措施 | 第41页 |
4.3 以制度功能配置的视角 | 第41-44页 |
4.3.1 建立有约束力的诉答程序 | 第41-42页 |
4.3.2 完善证据收集的程序规则 | 第42-43页 |
4.3.3 庭前会议的具体内容设定 | 第43-44页 |
4.4 以诉讼文化背景的视角 | 第44-46页 |
4.4.1 强化法院释明权,积极引导当事人开展证据交换制度 | 第44-45页 |
4.4.2 引进强制律师代理制度,提高民事诉讼的程序效率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