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各种防治方法论文--生物防治论文

生防菌荧光假单胞菌CPF10所致西瓜根围土壤中激变菌株的功能分析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前言第13-26页
    1.1 引言第13-14页
    1.2 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第14页
    1.3 微生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第14-22页
        1.3.1 微生物促生长作用的机制及其研究进展第14-20页
        1.3.2 微生物影响植物抗逆性的机制及其研究进展第20-22页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22页
    1.5 研究内容、路线及预期成果第22-26页
        1.5.1 研究内容第22-24页
        1.5.2 技术路线第24页
        1.5.3 预期成果第24-26页
第二章 激变菌株的纯化与鉴定第26-35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6-30页
        2.1.1 仪器第26-27页
        2.1.2 试剂第27页
        2.1.3 培养基第27-28页
        2.1.4 3株菌株的纯化第28页
        2.1.5 菌株的形态学观察第28-29页
        2.1.6 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第29页
        2.1.7 3株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第29-30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30-34页
        2.2.1 菌株的纯化第30页
        2.2.2 激变菌株的形态学鉴定和生理生化鉴定第30-31页
        2.2.3 3株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第31-34页
    2.3 讨论第34-35页
第三章 激变菌株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第35-41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5-36页
        3.1.1 培养基第35页
        3.1.2 材料第35页
        3.1.3 仪器第35页
        3.1.4 方法第35-36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6-39页
    3.3 讨论第39-41页
第四章 激变株菌株的生理抗性及其对常见农用杀菌剂的耐受性第41-45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41-42页
        4.1.1 培养基第41页
        4.1.2 杀菌剂第41页
        4.1.3 仪器第41页
        4.1.4 方法第41-42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42-43页
    4.3 讨论第43-45页
第五章 激变菌株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第45-58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45-48页
        5.1.1 培养基第45页
        5.1.2 仪器第45页
        5.1.3 土壤及植株第45-46页
        5.1.4 3株菌株对西瓜种子出芽的影响第46页
        5.1.5 3株菌株对辣椒生长的影响第46页
        5.1.6 3株菌株对辣椒抗旱作用的影响第46-47页
        5.1.7 3株菌株对辣椒盐胁迫下生长的影响第47-48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48-55页
        5.2.1 3株菌株对西瓜种子出芽的影响第48-49页
        5.2.2 3株菌株对辣椒生长的影响第49-52页
        5.2.3 3株菌株对辣椒干旱胁迫条件下生长的影响第52-55页
        5.2.4 3株菌株对辣椒盐胁迫条件下生长的影响第55页
    5.3 讨论第55-58页
第六章 激变菌株对植物影响的生物化学机制第58-67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58-63页
        6.1.1 试剂第58页
        6.1.2 培养基第58-60页
        6.1.3 仪器第60页
        6.1.4 固氮作用检测第60页
        6.1.5 解磷作用检测第60-61页
        6.1.6 解钾作用检测第61页
        6.1.7 Fe载体检测第61页
        6.1.8 IAA的检测第61-62页
        6.1.9 乙偶姻的检测第62页
        6.1.10 HCN的检测第62页
        6.1.11 氨基环己烷羧酸酶(ACCD)活性检测第62-63页
        6.1.12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63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63-65页
    6.3 讨论第65-67页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第67-70页
    7.1 讨论第67页
    7.2 结论第67-70页
参考文献第70-78页
致谢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白居易绝句研究
下一篇:miR-630增强宫颈癌细胞恶性表型的作用与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