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问题源起 | 第11-12页 |
1.2 选题目的 | 第12页 |
1.3 选题意义 | 第12-14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1.3.2.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5页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6 创新点 | 第16-17页 |
2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概念和作用 | 第17-21页 |
2.1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概念 | 第17-18页 |
2.1.1 文化 | 第17页 |
2.1.2 文化建设 | 第17-18页 |
2.1.3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 第18页 |
2.2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2.3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作用 | 第19-21页 |
2.3.1 有助于满足广大农民文化需求 | 第19页 |
2.3.2 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 第19页 |
2.3.3 有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 第19-20页 |
2.3.4 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中国化理论延伸 | 第20-21页 |
3 范镇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 | 第21-35页 |
3.1 范镇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前状况 | 第21页 |
3.2 范镇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成就 | 第21-28页 |
3.2.1 农民文化素质提高 | 第22-24页 |
3.2.2 农民文化生活丰富 | 第24-25页 |
3.2.3 农民文化消费水平提高 | 第25-26页 |
3.2.4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 | 第26页 |
3.2.5 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保护 | 第26-27页 |
3.2.6“村容整洁”逐渐实现 | 第27-28页 |
3.3 范镇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不足 | 第28-31页 |
3.3.1 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突出 | 第28页 |
3.3.2 文化品牌与文化产业建设缺乏 | 第28-29页 |
3.3.3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利用率低 | 第29-30页 |
3.3.4 落后文化依然存在 | 第30-31页 |
3.3.5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受季节影响大 | 第31页 |
3.4 范镇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不足的存在原因 | 第31-35页 |
3.4.1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局限于表面 | 第31-32页 |
3.4.2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保障建设不足 | 第32-33页 |
3.4.3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滞后 | 第33页 |
3.4.4 农民整体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 第33-35页 |
4 范镇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 第35-42页 |
4.1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教育 | 第35-36页 |
4.1.1 加强农民思想教育 | 第35页 |
4.1.2 加强农民文化教育 | 第35-36页 |
4.2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管理 | 第36-37页 |
4.2.1 加强文化工作者管理 | 第36页 |
4.2.2 加强领导部门管理 | 第36-37页 |
4.3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保障 | 第37-38页 |
4.3.1 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 | 第37页 |
4.3.2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 第37-38页 |
4.4 加强保护优秀传统文化 | 第38-39页 |
4.4.1 提高农民文化保护意识 | 第38-39页 |
4.4.2 培养民俗文化传人 | 第39页 |
4.4.3 明确政府保护责任 | 第39页 |
4.5 加强文化产业建设 | 第39-40页 |
4.5.1 发展农村文化市场 | 第39-40页 |
4.5.2 发展特色产业 | 第40页 |
4.6 加强农民自办文化建设 | 第40-42页 |
4.6.1 提高农民自办文化热情 | 第41页 |
4.6.2 扶持农民自办文化发展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附录 1 | 第46-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