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图书馆学、图书馆事业论文--各类型图书馆论文--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图书馆论文

高校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研究--基于合肥地区8所高校图书馆的调查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1 引言第11-17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15页
        1.2.1 国内数字素养及图书馆数字素养综述第12-14页
        1.2.2 国外数字素养及图书馆数字素养研究综述第14-15页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第15-16页
    1.4 主要创新点第16-17页
2 数字素养教育与高校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服务的衍变第17-23页
    2.1 数字素养教育概述第17-20页
        2.1.1 数字素养的内涵第17-18页
        2.1.2 数字素养教育的起源第18-19页
        2.1.3 信息素养教育过渡到数字素养教育的可能性第19-20页
    2.2 高校图书馆服务环境的新变化第20-21页
        2.2.1 信息人才方面第20页
        2.2.2 信息技术方面第20-21页
        2.2.3 信息资源方面第21页
    2.3 以数字素养教育为导向的高校图书馆服务衍变方向第21-23页
        2.3.1 由单一的入馆培训到全面的信息检索教学体系第21-22页
        2.3.2 由重理论传授到理论传授与实践应用并重第22页
        2.3.3 由重视信息资源数量到更加重视信息资源种类第22-23页
3 当前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素养教育的内外部信息环境分析第23-31页
    3.1 内部信息环境第23-26页
        3.1.1 图书馆数字化信息服务理念的应用第23-24页
        3.1.2 馆员的知识结构趋于丰富和完善第24页
        3.1.3 信息检索课程教学方法趋于多元化第24-25页
        3.1.4 信息检索课程的选修性质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25-26页
        3.1.5 数字素养教育效果考核、反馈机制尚需完善第26页
    3.2 外部信息环境第26-28页
        3.2.1 互联网引起的学生信息注意力转移第26-27页
        3.2.2 学生有危机感,但不能树立正确的信息管理意识第27页
        3.2.3 WEB2.0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第27-28页
        3.2.4 高校科研活动迫切的知识需求第28页
    3.3 内外部信息环境的联系第28-31页
        3.3.1 互联网大发展时期高校图书馆的主动求变第28-29页
        3.3.2 宣传力和号召力略显不足,难以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第29页
        3.3.3 高校图书馆与院系等教育部门的联系不紧密第29-31页
4 高校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开展现状分析第31-39页
    4.1 网络调研分析—基于合肥地区8所高校数字图书馆的调查第31-33页
        4.1.1 调研目的和对象第31页
        4.1.2 调研项目和结果第31-33页
    4.2 问卷调研分析—基于合肥地区8所高校图书馆馆员的调查第33页
        4.2.1 调研目的和对象第33页
        4.2.2 调研项目第33页
    4.3 数字素养教育开展的内容、方式、频次、范围分析第33-35页
        4.3.1 内容分析第33-34页
        4.3.2 方式分析第34页
        4.3.3 频次分析第34-35页
        4.3.4 范围分析第35页
    4.4 存在的不足分析第35-39页
        4.4.1 内容方面第35-36页
        4.4.2 方式方面第36-37页
        4.4.3 频次方面第37-38页
        4.4.4 范围方而第38-39页
5 高校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模式构建第39-45页
    5.1 内容上:专题教学和教材教学融合模式第39-41页
        5.1.1 专题教学丰富教育内容,注重互联网应用能力第39-40页
        5.1.2 教材教学关注学生系统知识把握,应注重教育方法的使用第40-41页
    5.2 方式上:一对多授课和多对多平台交流相结合模式第41-42页
        5.2.1 课堂一对多授课方式便于互动,易于监督学生的学习心态第41页
        5.2.2 多对多的在线教育平台便于交流,易于管理,可以取长补短第41-42页
        5.2.3 将分层教育应用到课堂式教学和在线教学平台中第42页
    5.3 频次上:定期教育和反馈后的强化教育同步进行模式第42-43页
        5.3.1 进行定期教育,提高不同教育途径的开展频次第42页
        5.3.2 实施强化教育,注重反馈后的查漏补缺第42-43页
    5.4 范围上:细化的馆院、馆系合作模式第43-45页
        5.4.1 选择试点院系单位,深化嵌入式服务第43-44页
        5.4.2 不断增强学科馆员服务高校科研工作的能力第44-45页
6 结语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51页
附录第51-54页
致谢第54-5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心电门控技术对肝脏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超声微泡造影剂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初步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