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1.3 研究内容与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2 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18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0-30页 |
2.1 城镇化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20-23页 |
2.1.1 城镇化的定义及特征 | 第20-21页 |
2.1.2 城镇化水平的测量 | 第21页 |
2.1.3 城镇化的相关理论 | 第21-23页 |
2.2 产业结构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23-28页 |
2.2.1 产业结构的概念及演进规律 | 第23-24页 |
2.2.2 产业结构的相关理论 | 第24-28页 |
2.3 城镇化与产业协调发展理论 | 第28-30页 |
2.3.1 协调发展的概念与特征 | 第28-29页 |
2.3.2 两者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山东省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分析 | 第30-57页 |
3.1 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 | 第30-53页 |
3.1.1 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 第30-33页 |
3.1.2 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线性回归分析 | 第33-37页 |
3.1.3 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度分析评价 | 第37-53页 |
3.2 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问题分析 | 第53-57页 |
3.2.1 城镇化发展的问题分析 | 第53-55页 |
3.2.2 产业结构发展的问题分析 | 第55-57页 |
第四章 山东省与江苏省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比分析 | 第57-66页 |
4.1 山东省与江苏省的城镇化现状对比分析 | 第57-61页 |
4.1.1 城镇化总体发展水平 | 第57-58页 |
4.1.2 基于Chenery标准结构的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状 | 第58-61页 |
4.2 山东省与江苏省的产业结构现状对比分析 | 第61-64页 |
4.2.1 基于产值结构的产业结构现状 | 第61-62页 |
4.2.2 基于就业结构的产业结构现状 | 第62-64页 |
4.3 山东省与江苏省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对比的评价与借鉴 | 第64-66页 |
4.3.1 山东省与江苏省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对比的评价 | 第64-65页 |
4.3.2 江苏省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借鉴 | 第65-66页 |
第五章 促进山东省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66-74页 |
5.1 城镇化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 | 第66-69页 |
5.1.1 促进城乡人口自由流动,打破城乡人口流动限制 | 第66-67页 |
5.1.2 加速小城镇人口、经济聚集,防止大城市的过度城镇化 | 第67-68页 |
5.1.3 实现城乡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 第68-69页 |
5.2 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城镇化发展的举措 | 第69-74页 |
5.2.1 第一产业调整的对策 | 第69-70页 |
5.2.2 第二产业调整的对策 | 第70-71页 |
5.2.3 第三产业调整的对策 | 第71-7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结论 | 第74页 |
6.2 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