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当代视野
|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绪论 | 第7-12页 |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7-8页 |
| 一、研究目的 | 第7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7-8页 |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8-9页 |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第一章 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经典表述 | 第12-23页 |
| 第一节 马克思生产力的理论来源 | 第12-16页 |
| 一、早期经济学家对生产的界定 | 第12-13页 |
| 二、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对生产的界定 | 第13-14页 |
| 三、恩格斯及赫斯对马克思的影响 | 第14-16页 |
| 第二节 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界定 | 第16-20页 |
| 一、马克思对生产力概念的理解 | 第16-18页 |
| 二、马克思对生产关系概念的理解 | 第18-20页 |
| 第三节 生产力与唯物史观的基本命题 | 第20-22页 |
|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 第20-21页 |
|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 第21-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当代挑战 | 第23-35页 |
| 第一节 交往的合理性 | 第23-27页 |
| 一、重建的理论基础:劳动——交往 | 第24-26页 |
| 二、社会发展动力的重建 | 第26-27页 |
| 第二节 消费的主导性 | 第27-30页 |
| 一、消费社会人的符号化 | 第28-29页 |
| 二、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 | 第29-30页 |
| 第三节 自然的优先性 | 第30-34页 |
|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文化维度 | 第31-32页 |
|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自然维度 | 第32-33页 |
| 三、自然、文化、社会劳动的统一 | 第33页 |
| 四、资本主义的二重矛盾 | 第33-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生产力理论的当代诠释 | 第35-46页 |
| 第一节 马克思劳动观点辨正 | 第35-39页 |
| 一、哈贝马斯对作为社会力量的劳动的误读 | 第35-36页 |
| 二、鲍德里亚对作为哲学范畴的劳动的误读 | 第36-38页 |
| 三、奥康纳对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的误读 | 第38-39页 |
| 第二节 马克思的科技观辩正 | 第39-42页 |
| 一、对哈贝马斯悲观科技观的批判性反思 | 第40-41页 |
| 二、对鲍德里亚乐观科技观的批判性反思 | 第41-42页 |
| 第三节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辨正 | 第42-45页 |
| 一、哈贝马斯对社会进化动力理论重构 | 第42-44页 |
| 二、奥康纳理论的乌托邦 | 第44-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结语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