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2-17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三 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一)关于网络舆论问题研究 | 第13-14页 |
1 国内网络舆论问题研究 | 第13-14页 |
2 国外网络舆论问题研究 | 第14页 |
(二)关于政府回应问题研究 | 第14-15页 |
1 国内政府回应问题研究 | 第14-15页 |
2 国外政府回应问题研究 | 第15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二)案例分析法 | 第15-16页 |
(三)归纳法 | 第16-17页 |
第一章 网络舆论政府回应机制概述 | 第17-28页 |
第一节 网络舆论政府回应机制的含义 | 第17-19页 |
一 网络舆论的内涵 | 第17-18页 |
二 政府回应机制的内涵 | 第18-19页 |
三 网络舆论的政府回应机制的内涵 | 第19页 |
第二节 网络舆论政府回应机制的特征 | 第19-22页 |
一 网络舆论政府回应机制的特征 | 第19-20页 |
(一)法治性和透明性 | 第19页 |
(二)责任性和有效性 | 第19-20页 |
(三)交互性和民主性 | 第20页 |
二 网络舆论政府回应机制的本质 | 第20-22页 |
(一)以公共利益为根本 | 第20页 |
(二)以实事求是为核心 | 第20-21页 |
(三)以保障公民权利为前提 | 第21页 |
(四)以疏导沟通为渠道 | 第21-22页 |
第三节 网络舆论政府回应机制模型 | 第22-23页 |
一 网络舆论政府回应机制模型 | 第22页 |
(一)直接模型 | 第22页 |
(二)间接模型 | 第22页 |
二 网络舆论政府回应机制模型的特点 | 第22-23页 |
第四节 网络舆论的政府回应机制的运行过程 | 第23-27页 |
一 政府对网络舆论的搜集 | 第23-24页 |
二 政府对网络舆论的确认 | 第24页 |
三 政府对网络舆论的应对 | 第24-25页 |
四 政府对网络舆论的反馈 | 第25-26页 |
五 政府对网络舆论的引导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二章 我国网络舆论政府回应机制运行实务举要 | 第28-34页 |
第一节 我国网络舆论政府回应机制建设的现实依据 | 第28-29页 |
一 网络时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选择 | 第28页 |
二 信息技术对我国网络舆论政府回应的挑战 | 第28-29页 |
第二节 政府网络舆论回应机制的建设成就 | 第29-30页 |
一 各级政府先后建立起与网民的沟通机制 | 第29页 |
二 公民参与网络舆论积极性高涨 | 第29页 |
三 政府回应网络舆论经验不断累计 | 第29-30页 |
四 政府回应网络舆论能力不断提升 | 第30页 |
第三节 从典型事件探析网络舆论的政府回应机制运用 | 第30-33页 |
一 从“7.23动车追尾”事件看网络舆论中的政府回应 | 第30-32页 |
(一)“7.23动车追尾”事件概述 | 第30-31页 |
(二)“7.23动车追尾”中网络舆论中的政府回应分析 | 第31-32页 |
二 从“孙志刚事件”事件看网络舆论中的政府回应 | 第32-33页 |
(一)“孙志刚事件”事件概述 | 第32页 |
(二)“孙志刚事件”中网络舆论中的政府回应分析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网络舆论政府回应机制存在的不足及其成因 | 第34-41页 |
第一节 网络舆论中政府回应存在的不足 | 第34-37页 |
一 政府回应速度迟缓 | 第34页 |
二 政府回应内容空洞 | 第34-36页 |
(一)不当回应 | 第34-35页 |
(二)敷衍搪塞 | 第35页 |
(三)堵截打压 | 第35-36页 |
三 政府回应重视程度低 | 第36页 |
四 政府回应态度不诚恳 | 第36页 |
五 政府回应责任意识不强 | 第36-37页 |
第二节 网络舆论政府回应机制问题的成因 | 第37-40页 |
一 公共价值观偏颇 | 第37页 |
二 政府行政理念未能转变 | 第37-38页 |
三 政府对网络舆论存在认知偏差 | 第38页 |
四 政府消极怠慢缺乏前沿性 | 第38页 |
五 政府回应网络舆论的相关制度及机制欠缺 | 第38-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网络舆论政府回应机制的途径 | 第41-54页 |
第一节 注入网络“能量”机制:正确把握网络文化理念 | 第41-44页 |
一 建设极具影响的网络文化平台 | 第41页 |
二 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 | 第41-42页 |
三 推出更多更好的网络文化精品 | 第42-43页 |
四 倡导严格自律的网络公民素养 | 第43-44页 |
(一)提高公民的网络利用能力 | 第43页 |
(二)提高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 | 第43页 |
(三)加强网络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自律 | 第43-44页 |
第二节 打开网络政民“互动”机制:搜集网络舆论的民众意愿 | 第44-46页 |
一 打造网上舆论社区 | 第44-45页 |
(一)建立网络舆论的在线信息征集机制 | 第44页 |
(二)建立部门反馈的在线回复机制 | 第44-45页 |
(三)建立政府与传统媒体的信息联合机制 | 第45页 |
二 开展网络舆论调查 | 第45-46页 |
三 发挥政府门户网站优势 | 第46页 |
(一)在网站上及时发布信息,更新信息 | 第46页 |
(二)加强设置政府与公民的对话板块,加强与公众沟通 | 第46页 |
第三节 识辨信息的“把关”机制:甄别网络舆论正确值 | 第46-47页 |
一 建立网络舆论监督系统 | 第46页 |
二 建立网络舆论分析制度 | 第46-47页 |
第四节 建立网络舆论“应对”机制:主动应对舆论 | 第47-48页 |
一 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 | 第47页 |
二 建立专家学者的学习机制 | 第47-48页 |
第五节 创新政府回应网络舆论的“反馈”机制:把握政府做法的对与错 | 第48-49页 |
一 进行网络问卷调查,获取反馈意见 | 第48页 |
二 修复回应政策 | 第48页 |
三 建立评估体系 | 第48-49页 |
第六节 政府对网络舆论的“引导”机制:转变政府行为模式 | 第49-53页 |
一 议题设置的导向 | 第49页 |
二 主流媒体的合力引导 | 第49-50页 |
(一)主流媒体的引导 | 第49页 |
(二)主流网络媒体的领导力 | 第49-50页 |
三 转变政府行为模式 | 第50-53页 |
(一)从偏重管制转向偏重服务 | 第50页 |
(二)从“为民做主”转向“让民做主” | 第50-52页 |
(三)从“暗箱操作”转向“阳光行政”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