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农业物理学论文--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论文

智能深液栽培和滴灌施肥桌面系统研究与实现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1 国内发展概况第10-11页
    2 研究背景第11-12页
    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2页
    4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第12-14页
        4.1 基于PAC(programmed automatic control)技术开发的系统第13页
        4.2 基于机械工业控制领域PLC控制开发的系统第13-14页
        4.3 相关领域的研究第14页
    5 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第14-15页
        5.1 深液栽培与滴灌施肥桌面模型第15页
        5.2 智能灌溉施肥的应用设计第15页
        5.3 已完成的主要工作第15页
    6.论文组织结构第15-17页
第二章 桌面系统设计第17-23页
    1 深液无土栽培子系统主要技术第17-18页
        1.1 水位控制第17页
        1.2 EC控制第17页
        1.3 营养液选择与补充第17-18页
    2 滴灌施肥子系统主要技术第18-19页
        2.1 水分闭环控制第18页
        2.2 智能施肥方法第18-19页
        2.3 配肥站第19页
    3 控制系统主要技术第19-20页
        3.1 控制技术第19页
        3.2 开发环境与编程语言第19-20页
        3.3 数据库技术第20页
    4 系统结构设计第20-23页
        4.1 深液无土栽培子系统第20页
        4.2 滴灌施肥子系统第20-21页
        4.3 桌面系统整合第21-23页
第三章 桌面系统实现第23-39页
    1 桌面系统的物理结构第23-25页
        1.1 第一层第23页
        1.2 中层第23页
        1.3 下层第23-25页
    2. 桌面系统实物拓扑结构第25-26页
    3. 主要器件第26-32页
        3.1 水泵选择第26页
        3.2 压力罐及其压力控制器第26-27页
        3.3 EC和pH计第27-29页
        3.4 水分传感器第29页
        3.5 水位探头与流量计第29-30页
        3.6 多功能数据采集卡第30-31页
        3.7 继电器模块第31页
        3.8 电磁阀与电源第31-32页
    4 控制系统设计第32-33页
        4.1 系统控制结构第32-33页
        4.2 系统执行结制第33页
    5 系统软件设计第33-38页
        5.1 系统运行模式第33-35页
        5.2 系统程序运行流程第35-36页
        5.3 系统运行逻辑第36页
        5.4 软件具体实现第36-38页
    6. 结束语第38-39页
第四章 柑桔园灌溉施肥系统第39-55页
    1 系统总体设计第39-41页
        1.1 灌溉施肥控制策略第39页
        1.2 控制系统构建技术方案第39页
        1.3 园区水电布线方案第39-40页
        1.4 系统技术路线第40-41页
        1.5 实施方案设计第41页
    2 系统控制结构第41-42页
        2.1 田间控制第41-42页
        2.2 首部控制第42页
    3 灌溉施肥管路系统(执行机构)第42-43页
    4 控制系统硬件组成第43-45页
        4.1 计算机第43页
        4.2 数据采集卡第43页
        4.3 USB转485转换模块第43-44页
        4.4 霍尔流量计第44页
        4.5 首部系统8路带隔离继电器模块第44-45页
        4.6 田间继电器模块第45页
    5 系统控制逻辑第45-48页
        5.1 系统运行流程图第45-47页
        5.2 首部控制逻辑第47页
        5.3 运行控制逻辑第47-48页
    6 系统软件设计第48-52页
        6.1 软件具体实现第48页
        6.2 用户权限管理第48页
        6.3 数据库设计第48-52页
    7 园区组网通讯第52-54页
        7.1 RS-485 串口通讯第52-53页
        7.2 RS-485 总线连接第53页
        7.3 RS- 485 设备的指令集第53-54页
    8 说明第54-55页
第五章 结论与发展建议第55-56页
附件一:软件运行截图第56-61页
附件二:模型实物图第61-64页
参考文献第64-68页
附录第68-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食管癌中P53蛋白和Akt蛋白相互关系研究
下一篇:TSLP和FOXP3在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