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空间物理论文--外层空间日地关系物理论文

近地太阳风中磁结构的探测研究

摘要第8-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21-39页
    1.1 太阳和太阳风第21-24页
        1.1.1 1 AU处太阳风和行星际磁场的基本参数第21-23页
        1.1.2 行星际空间中的共转相互作用区(CIR)和日冕物质抛射(CME)第23-24页
    1.2 地球磁层第24-25页
    1.3 近地太阳风中的磁结构-磁洞和太阳风热流异常结构第25-39页
        1.3.1 磁洞第26-32页
        1.3.2 太阳风热流异常第32-36页
        1.3.3 研究意义和存在的问题第36-39页
第二章 Cluster卫星科学载荷以及数据处理方法第39-63页
    2.1 Cluster卫星简介第39-52页
        2.1.1 Cluster卫星轨道第39-41页
        2.1.2 Cluster卫星科学载荷第41-42页
        2.1.3 卫星操作模式第42-43页
        2.1.4 FGM仪器第43-44页
        2.1.5 CIS仪器第44-52页
    2.2 数据处理方法第52-63页
        2.2.1 Timing方法第52-53页
        2.2.2 Timing误差分析第53-57页
        2.2.3 Cluster卫星上部分矩数据的计算过程第57-63页
第三章 近地太阳风中线性磁洞几何形状的研究第63-75页
    3.1 引言第63页
    3.2 基于Cluster-C1卫星的观测第63-69页
        3.2.1 数据和筛选磁洞用到的方法第63-65页
        3.2.2 近地太阳风中线性磁洞的出现率第65页
        3.2.3 结构几何形状第65-68页
        3.2.4 与电流片有关的磁洞第68-69页
    3.3 ACE卫星和Cluster-C1卫星近一个太阳活动周期的观测第69-72页
        3.3.1 数据和判据第69页
        3.3.2 线性磁洞出现率年变化第69-70页
        3.3.3 线性磁洞出现率季节变化第70-72页
    3.4 小结和讨论第72-75页
第四章 近地太阳风中磁洞磁场和等离子体特性研究第75-99页
    4.1 引言第75页
    4.2 磁洞事件的分类第75-77页
    4.3 线性和非线性磁洞列磁场和等离子体特性第77-82页
        4.3.1 磁场强度第77-78页
        4.3.2 等离子体密度第78-79页
        4.3.3 太阳风速度第79-80页
        4.3.4 等离子体β第80-82页
    4.4 与ICME或CIR相关的磁洞列事件等离子体特性第82-90页
        4.4.1 磁场强度第82-84页
        4.4.2 等离子体密度第84-86页
        4.4.3 太阳风速度第86-88页
        4.4.4 等离子体β第88-90页
    4.5 磁洞列出现率随年份的变化第90-91页
    4.6 非磁洞列事件磁场与等离子体特性第91-95页
    4.7 小结和讨论第95-99页
第五章 太阳风中线性磁洞传播特性的Cluster卫星观测第99-105页
    5.1 引言第99页
    5.2 基于Cluster四颗卫星的观测选取事件第99-103页
        5.2.1 事件两边界速度和法向的计算第100-102页
        5.2.2 结构在太阳风参照系中的传播速度第102-103页
    5.3 小结和讨论第103-105页
第六章 太阳风热流异常事件传播特性的Cluster卫星观测研究第105-131页
    6.1 引言第105页
    6.2 数据来源第105-106页
    6.3 事件的选取第106-114页
        6.3.1 Timing计算结果第108-112页
        6.3.2 事件的选取结果第112-114页
    6.4 太阳风热流异常事件热压和动压的计算第114-116页
    6.5 个例分析第116-125页
        6.5.1 2004-01-27 HFA事件(膨胀)第116-119页
        6.5.2 2004-01-02 HFA事件(收缩)第119-122页
        6.5.3 2004-01-27 HFA事件(稳定)第122-125页
    6.6 统计结果第125-129页
    6.7 小结和讨论第129-131页
第七章 总结第131-135页
参考文献第135-153页
致谢第153-157页
发表文章目录第157-160页
附件第160页

论文共1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部地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农效果研究--基于农户信贷可得性、满意度与福利效应视角
下一篇:广东省湛江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以赤坎区百姓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