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复位两种固定方式治疗胫腓骨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临床资料 | 第10-13页 |
| 1 资料来源 | 第10页 |
| 2 病例诊断标准 | 第10页 |
| 3 分型标准(AO分型) | 第10页 |
| 4 病例纳入标准 | 第10-11页 |
| 5 病例排除标准 | 第11页 |
| 6 一般资料分析 | 第11-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 1 治疗方法 | 第13-14页 |
| 1.1 术前准备 | 第13页 |
| 1.2 手术方式 | 第13-14页 |
| 2 骨折愈合标准 | 第14页 |
| 2.1 临床愈合标准 | 第14页 |
| 2.2 骨性愈合标准 | 第14页 |
| 3 随访及记录数据 | 第14页 |
| 4 统计学处理方法 | 第14-16页 |
| 治疗结果 | 第16-18页 |
| 1 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的比较 | 第16页 |
| 2 骨折愈合时间比较 | 第16页 |
| 3 两组术后骨折感染的比较 | 第16-17页 |
| 4 骨折愈合后肢体功能评估 | 第17-18页 |
| 4.1 Johner-Wruhs评分 | 第17页 |
| 4.2 Mazur踝关节评分 | 第17-18页 |
| 讨论 | 第18-22页 |
| 1 祖国医学传统整复手法的传承与发展 | 第18页 |
| 2 骨折特点 | 第18页 |
| 3 手法复位的技巧及优势 | 第18-19页 |
| 4 髓内钉的适应症及手术注意事项 | 第19页 |
| 5 外固定支架的手术方法、术后处理及优缺点 | 第19-20页 |
| 5.1 手术方法 | 第19-20页 |
| 5.2 术后处理 | 第20页 |
| 5.3 优缺点 | 第20页 |
| 6 两种治疗方式感染率的比较 | 第20-21页 |
| 7 两种固定方式的选择 | 第21页 |
| 8 是否固定腓骨 | 第21-22页 |
| 结论 | 第22-23页 |
| 参考文献 | 第23-25页 |
| 附录 | 第25-30页 |
| 文献综述 | 第30-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 致谢 | 第35-36页 |
| 作者简历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