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绪论 | 第12-22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13页 |
三、选题意义 | 第13-16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4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4-15页 |
(三)选题创新点 | 第15-16页 |
四、研究综述 | 第16-22页 |
(一)境外论述 | 第16-19页 |
(二)国内论述 | 第19-22页 |
第一章 文化及文化转型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22-26页 |
第一节 文化 | 第22-24页 |
一、文化的概念 | 第22页 |
二、文化的特性 | 第22-24页 |
第二节 文化转型 | 第24-25页 |
一、文化转型的概念 | 第24页 |
二、文化转型的规律 | 第24页 |
三、文化与文化转型 | 第24-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多元交融的新疆文化 | 第26-47页 |
第一节 新疆文化的历史进程 | 第26-37页 |
一、新疆文化主要类型 | 第26-29页 |
二、历史分期及沿革 | 第29-34页 |
三、新疆文化的主要特征 | 第34-37页 |
第二节 古丝绸之路上的新疆文化 | 第37-44页 |
一、隋唐开启了西域历史的新纪元 | 第37-41页 |
二、转型期的五代宋元明时期文化 | 第41-43页 |
三、清代文化的多元格局 | 第43-44页 |
第三节 古丝绸之路的文化价值 | 第44-45页 |
一、西域文明的辉煌源自各个民族之间开放的交流、彼此的融合和创造 | 第44-45页 |
二、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早期商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历史见证 | 第45页 |
三、合理继承传统文化,传承现代文化 | 第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第三章 新疆的地位及文化转型的意义 | 第47-63页 |
第一节 新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地位 | 第47-48页 |
一、中国参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沿阵地 | 第47页 |
二、中国能源的储备基地 | 第47-48页 |
三、中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 | 第48页 |
四、西北边疆的战略屏障 | 第48页 |
第二节 新疆文化与战略核心区要求的不适应性 | 第48-53页 |
一、与市场经济的不适应 | 第49-51页 |
二、对生产方式转型的不适应 | 第51页 |
三、对现代化的不适应 | 第51-53页 |
第三节 新疆文化转型的方向和落脚点 | 第53-57页 |
一、新疆文化转型的历史进程 | 第53-55页 |
二、以现代文化为引领 | 第55-57页 |
第四节 新疆文化转型的意义 | 第57-62页 |
一、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疆的实践化、具体化 | 第57-58页 |
二、有助于维护边疆稳定 | 第58-59页 |
三、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第59-60页 |
四、有助于形成文化共同体、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社会稳定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3页 |
第四章 新疆文化转型的契机 | 第63-71页 |
第一节 “一带一路”建设助推新疆发展上新台阶 | 第63-64页 |
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 | 第63页 |
二、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角度 | 第63-64页 |
三、从国际制度规则角度 | 第64页 |
第二节 对口援疆 | 第64-67页 |
一、“十二五”时期援疆工作主要成效 | 第64-65页 |
二、文化援疆 | 第65-67页 |
第三节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位优势 | 第67-70页 |
一、地缘优势 | 第67页 |
二、核心区位优势 | 第67-68页 |
三、对外开放优势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1页 |
第五章 新疆文化转型中的主要障碍性因素分析 | 第71-86页 |
第一节 地理环境的相对封闭性 | 第71-73页 |
一、地理环境导致文化发展对环境依赖性大 | 第71页 |
二、地理环境导致区域内多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 第71页 |
三、地理环境导致区域内发展不平衡 | 第71-72页 |
四、地理环境导致交流成本增大 | 第72-73页 |
第二节 多民族多宗教文化因素 | 第73-78页 |
一、各民族大聚居小杂居 | 第73-74页 |
二、各宗教的民族性特征突出 | 第74-77页 |
三、跨国民族和世界性宗教的干扰 | 第77页 |
四、宗教对国家和文化认同的影晌 | 第77-78页 |
第三节 文化发展规模和影响力因素 | 第78-83页 |
一、文化事业、产业总体规模偏小 | 第78-80页 |
二、新疆少数民族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80-82页 |
三、新疆文化影响力的制约因素 | 第82-83页 |
第四节 经济发展因素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 第83-84页 |
一、新疆市场化进程的体制创新进程相对滞后 | 第83页 |
二、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不足 | 第83页 |
三、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 | 第83-84页 |
四、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 | 第84页 |
第五节 国际环境及周边国家因素 | 第84-85页 |
一、文化民族主义、文化殖民主义的影响 | 第84页 |
二、政治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和渗透 | 第84-85页 |
三、周边国家局势及文化政策的影响 | 第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6页 |
第六章 新疆文化转型的基本原则 | 第86-94页 |
第一节 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 | 第86-87页 |
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哲学基石 | 第86-87页 |
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政治立场 | 第87页 |
三、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价值目标 | 第87页 |
第二节 整体性原则 | 第87-89页 |
一、文化与经济的互动 | 第88页 |
二、政治文化对政治生活、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 第88-89页 |
三、先进文化是进步文化中最具时代感的部分 | 第89页 |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化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 第89-91页 |
一、生活方式的改变 | 第89-90页 |
二、知识分子的力量 | 第90页 |
三、先进文化的引领 | 第90-91页 |
第四节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的原则 | 第91-94页 |
一、立足传统,在发展中保护传统 | 第91页 |
二、坚持文化自信:民族未来的嘱托 | 第91-93页 |
三、相互欣赏,开放包容 | 第93页 |
四、现代文化助力民族团结进步 | 第93-94页 |
第七章 新疆文化转型的路径探索 | 第94-111页 |
第一节 现代文化成为新疆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软实力 | 第94-99页 |
一、以现代文化转型带动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的转型 | 第94-95页 |
二、克服传统观念束缚,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 | 第95-97页 |
三、整村推进,推行现代生活方式 | 第97-99页 |
第二节 以依法治疆带动乡规民约制度化、法制化 | 第99-101页 |
一、建设现代意义的法治文化 | 第99页 |
二、运用法律手段,严厉打击暴力恐怖犯罪 | 第99-101页 |
第三节 以新疆文化塑造人文交流的“新使者” | 第101-104页 |
一、新疆文化的“走出去”和“请进来” | 第101-102页 |
二、在新丝路经济带上讲好“中国故事” | 第102-104页 |
第四节 以文化促交融,推动新疆文化繁荣发展 | 第104-111页 |
一、文化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有很大的施展空间 | 第104-105页 |
二、实施文化项目规划战略,提升文化竞争软实力 | 第105页 |
三、挖掘丝路旅游文化,推进新疆文化交流与文化创新 | 第105-107页 |
四、创新和完善文化产业管理机制 | 第107-108页 |
六、积极推进新疆城市文化治理现代化 | 第108-111页 |
结语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21页 |
读博期间的论文科研情况 | 第121-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