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1.2.1 植被潜在分布原理研究 | 第14-15页 |
1.2.2 物种分布模型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2.3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1 研究内容和目标 | 第18-19页 |
1.3.2 创新点 | 第19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1.4.1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分类体系 | 第19-20页 |
1.4.2 景观格局指数选取 | 第20-21页 |
1.4.3 重要值选取优势物种 | 第21页 |
1.4.4 环境因子多重共线性检验 | 第21页 |
1.4.5 MaxEnt模型原理及精度评价 | 第21-22页 |
1.4.6 主导环境因子选取 | 第22页 |
1.4.7 优势物种适生等级划分及潜在分布区预测 | 第22页 |
1.4.8 空间优化设计 | 第22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2-25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25-29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5-27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5-26页 |
2.1.2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6页 |
2.1.3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6-27页 |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27-29页 |
2.2.1 土地利用数据获取与处理 | 第27页 |
2.2.2 物种数据获取与处理 | 第27-28页 |
2.2.3 环境因子数据获取与处理 | 第28-29页 |
第3章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分析 | 第29-35页 |
3.1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目视解译精度 | 第29-30页 |
3.2 斑块类型水平上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 第30-33页 |
3.2.1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面积分析 | 第30-31页 |
3.2.2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斑块数量分析 | 第31-32页 |
3.2.3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斑块形状分析 | 第32-33页 |
3.3 景观水平上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 第33页 |
3.4 小结 | 第33-35页 |
第4章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优势物种现实分布及其与主导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35-45页 |
4.1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环境因子分析及优势物种现实分布 | 第35-39页 |
4.1.1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环境因子分析 | 第35-38页 |
4.1.2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优势物种现实分布及MaxEnt模型精度评价 | 第38-39页 |
4.2 主导环境因子选取 | 第39-41页 |
4.2.1 贡献率选取主导环境因子 | 第39-40页 |
4.2.2 Jackknife分析选取主导环境因子 | 第40-41页 |
4.3 优势物种存在概率与主导环境因子关系 | 第41-44页 |
4.4 小结 | 第44-45页 |
第5章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优势物种潜在分布模拟及空间优化设计 | 第45-52页 |
5.1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优势物种潜在分布 | 第45-47页 |
5.2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空间优化设计 | 第47-50页 |
5.2.1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优势植被群落混合分布区及乔木分布范围 | 第47-49页 |
5.2.2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优势植被群落空间优化设计 | 第49-50页 |
5.3 小结 | 第50-5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2-55页 |
6.1 结论 | 第52-53页 |
6.2 讨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作者简历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