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中国论文--文化专题研究论文

汾河流域古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中文摘要第9-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绪论第12-26页
第一章 汾河流域古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与变迁第26-42页
    1.1 汾河流域古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总体存量第26-27页
    1.2 古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与生态环境第27-36页
        1.2.1 表里山河的地脉环境第28页
        1.2.2 粟谷为生的农耕文化第28-30页
        1.2.3 历史悠久的根祖文化第30-31页
        1.2.4 屏蔽中央的军事文化第31-33页
        1.2.5 悠久绵长的乐舞传统第33-34页
        1.2.6 勃勃中兴的晋商文化第34-36页
    1.3 古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变迁与文化特征第36-42页
        1.3.1 时间上的丰富性第36-39页
        1.3.2 空间上的扩布性第39-40页
        1.3.3 内容上的时代性第40-42页
第二章 汾河流域古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的现代传承第42-58页
    2.1 古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的传承现状第42-53页
        2.1.1 延续:保留原真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42-45页
        2.1.2 变化:融入现代元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45-51页
        2.1.3 濒危:民众观念淡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51-53页
    2.2 古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的传承困境第53-58页
        2.2.1 传承场域生态失衡第53-54页
        2.2.2 传承载体受到损坏第54-56页
        2.2.3 传承内容发生变异第56-58页
第三章 汾河流域古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定位第58-66页
    3.1 汾河流域古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概况第58-59页
    3.2 古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类型第59-62页
        3.2.1 守护传统的传承人第59-60页
        3.2.2 弘扬传统的传承人第60-61页
        3.2.3 认同主流的传承人第61-62页
    3.3 古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的生存困境第62-66页
        3.3.1 年龄偏高,后继无人第62-63页
        3.3.2 不被理解,受到冷落第63页
        3.3.3 官方认定,失去兴致第63-66页
第四章 汾河流域古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第66-76页
    4.1 古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象第66-70页
        4.1.1 古村镇整体生态环境第67-68页
        4.1.2 古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传承第68-69页
        4.1.3 古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第69-70页
    4.2 古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碎片式保护的缺陷第70-72页
        4.2.1 脱离传承母体的异地展演第70-71页
        4.2.2 离开传承主体的静态展示第71-72页
        4.2.3 远离传承空间的人地分隔第72页
    4.3 古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第72-76页
        4.3.1 回归传承场域的原生态展演第73页
        4.3.2 吸纳传承主体的活态表演第73-74页
        4.3.3 构建“文化自觉”的和谐生态保护区第74-76页
结语第76-78页
参考文献第78-88页
附录第88-92页
研究成果第92-93页
致谢第93-95页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第95-96页
承诺书第96-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密度的快速图像分割方法研究
下一篇:云南省置换债券对债务流动性风险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