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6-24页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2.1.1 关于土地溢价率研究 | 第16-18页 |
2.1.2 关于土地溢价空间变异规律研究 | 第18-19页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2.2.1 土地溢价率方面研究 | 第19-20页 |
2.2.2 土地溢价空间变异规律研究 | 第20-23页 |
2.3 研究现状小结 | 第23-24页 |
3 土地溢价空间变异的理论基础及其影响因素 | 第24-34页 |
3.1 土地溢价及空间变异的概念分析 | 第24-25页 |
3.1.1 土地溢价 | 第24页 |
3.1.2 空间变异 | 第24页 |
3.1.3 土地溢价的空间变异 | 第24-25页 |
3.2 土地溢价空间变异的理论基础 | 第25-30页 |
3.2.1 地租地价理论 | 第25-26页 |
3.2.2 区位理论 | 第26-27页 |
3.2.3 供求理论 | 第27-28页 |
3.2.4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理论 | 第28-29页 |
3.2.5 相关理论基础对本文研究启示 | 第29-30页 |
3.3 土地溢价空间变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34页 |
3.3.1 社会经济环境因素 | 第30-31页 |
3.3.2 土地自身特性 | 第31-32页 |
3.3.3 竞价企业特性 | 第32-34页 |
4 土地溢价空间变异模型的构建和检验分析 | 第34-58页 |
4.1 GWR模型及其特性 | 第34-37页 |
4.1.1 基本模型 | 第34-35页 |
4.1.2 空间权重函数设计 | 第35页 |
4.1.3 带宽确定方法 | 第35-36页 |
4.1.4 模型特点 | 第36-37页 |
4.2 土地溢价空间变异模型构建 | 第37-52页 |
4.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7页 |
4.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37-42页 |
4.2.3 土地溢价率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 第42-48页 |
4.2.4 土地溢价空间变异模型的影响因素及初始化 | 第48-52页 |
4.3 土地溢价的空间不稳定性与GWR模型 | 第52-55页 |
4.3.1 土地溢价的空间不稳定性 | 第52-54页 |
4.3.2 GWR模型研究土地溢价的适宜性 | 第54-55页 |
4.4 土地溢价空间变异模型检验设计 | 第55-58页 |
4.4.1 基于GWR的土地溢价空间变异模型总公式 | 第55页 |
4.4.2 土地溢价空间变异模型检验方法 | 第55-58页 |
5 土地溢价空间变异及其影响因素作用分析 | 第58-72页 |
5.1 GWR模型的计算结果 | 第58-60页 |
5.1.1 回归系数 | 第58页 |
5.1.2 方差分析 | 第58-59页 |
5.1.3 事件智能诊断 | 第59页 |
5.1.4 显著性检验 | 第59-60页 |
5.2 土地溢价空间变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60-67页 |
5.2.1 土地溢价空间变异规律分析方法 | 第60页 |
5.2.2 土地溢价空间变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作用 | 第60-67页 |
5.3 与传统线性回归(OLS)模型的比较分析 | 第67-72页 |
5.3.1 传统线性回归(OLS)模型构建及其结果 | 第67-69页 |
5.3.2 GWR模型和传统OLS模型在土地溢价空间变异规律研究中的对比 | 第69-72页 |
6 土地溢价空间变异规律的应用 | 第72-80页 |
6.1 基于土地溢价空间变异的地价调控政策 | 第72-75页 |
6.1.1 基于土地溢价空间变异的地价调控政策应用思路 | 第73-74页 |
6.1.2 基于土地溢价空间变异的地价调控政策应用案例示例 | 第74-75页 |
6.2 基于土地溢价空间变异的土地增值率测算 | 第75-80页 |
6.2.1 成本法中土地增值率与土地溢价的关系 | 第75页 |
6.2.2 基于土地溢价空间变异的土地增值率测算应用思路 | 第75-77页 |
6.2.3 基于土地溢价空间变异的土地增值率测算应用示例 | 第77-80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80-84页 |
7.1 结论 | 第80-81页 |
7.2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第81-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附录 | 第88-100页 |
致谢 | 第100-102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