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6 研究创新 | 第14页 |
1.7 研究框架 | 第14-17页 |
2 生态修复研究综述 | 第17-35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2.1.1 “秦岭北麓”概述 | 第17页 |
2.1.2 “破损山体”概述 | 第17-18页 |
2.1.3 “生态退化”概述 | 第18页 |
2.1.4 “生态修复”概述 | 第18-19页 |
2.2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9-22页 |
2.2.1 “景观生态学”概述 | 第20页 |
2.2.2 “恢复生态学”概述 | 第20-21页 |
2.2.3 “群落演替理论”概述 | 第21-22页 |
2.2.4 “土地复垦理论”概述 | 第22页 |
2.3 国内外及秦岭北麓现状破损山体生态修复研究综述 | 第22-27页 |
2.3.1 国外破损山体生态修复研究 | 第22-24页 |
2.3.2 国内破损山体生态修复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2.3.3 秦岭北麓破损山体生态修复研究现状 | 第27页 |
2.4 生态修复途径研究 | 第27-30页 |
2.5 相关案例借鉴研究 | 第30-33页 |
2.5.1 济南小北山破损山体修复 | 第30-32页 |
2.5.2 武汉凤凰山破损山体修复 | 第32-33页 |
2.5.3 修复途径及方法借鉴 | 第3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3 圭峰典型地段破损山体概况 | 第35-49页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35-37页 |
3.1.1 区位概况 | 第35-36页 |
3.1.2 地形地貌 | 第36页 |
3.1.3 气候水文 | 第36页 |
3.1.4 土壤植被 | 第36-37页 |
3.2 现状问题分析 | 第37-44页 |
3.2.1 水土流失分析 | 第37-39页 |
3.2.2 植被退化分析 | 第39-41页 |
3.2.3 现状生态环境污染分析 | 第41-42页 |
3.2.4 现状景观破坏分析 | 第42-44页 |
3.3 破损山体成因及危害 | 第44-46页 |
3.3.1 破损山体成因 | 第44-45页 |
3.3.2 破损山体危害 | 第45-46页 |
3.4 圭峰山破损山体典型特征分析 | 第46-48页 |
3.4.1 山体边坡典型特征分析 | 第46-47页 |
3.4.2 地质岩性典型特征分析 | 第47页 |
3.4.3 植被群落格局典型特征分析 | 第47-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4 圭峰山典型地段破损山体可行性生态修复策略研究 | 第49-63页 |
4.1 典型地段山体边坡修复策略 | 第49-54页 |
4.1.1 削坡开平台 | 第49-51页 |
4.1.2 砌筑鱼鳞坑 | 第51-52页 |
4.1.3 爆破燕窝覆绿 | 第52页 |
4.1.4 植生槽培土植生 | 第52-53页 |
4.1.5 典型地段山体边坡可行修复策略 | 第53-54页 |
4.2 典型地段地质岩性修复策略 | 第54-58页 |
4.2.1 物理改良修复 | 第55页 |
4.2.2 化学改良修复 | 第55-56页 |
4.2.3 植物改良修复 | 第56-57页 |
4.2.4 微生物改良修复 | 第57页 |
4.2.5 典型地段地质岩性可行修复策略 | 第57-58页 |
4.3 典型地段植被群落格局恢复策略 | 第58-62页 |
4.3.1 纯林群落格局恢复 | 第58-59页 |
4.3.2 混交林群落恢复 | 第59页 |
4.3.3 攀援植物群落格局恢复 | 第59-60页 |
4.3.4 乔灌草配植群落格局恢复 | 第60页 |
4.3.5 景观林群落格局恢复 | 第60-61页 |
4.3.6 典型地段植被群落格局可行恢复策略 | 第61-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5 基于可行生态修复策略的圭峰山破损山体修复途径研究 | 第63-85页 |
5.1 圭峰山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技术路线 | 第63页 |
5.2 圭峰山破损山体现状地质环境的勘察与评估 | 第63-68页 |
5.2.1 地质灾害的评估 | 第64-65页 |
5.2.2 表层水土退化现状评估 | 第65页 |
5.2.3 土地退化现状评估 | 第65-67页 |
5.2.4 植被退化现状评估 | 第67-68页 |
5.3 圭峰山破损山体生态修复目标及内容 | 第68-69页 |
5.3.1 生态修复目标 | 第68-69页 |
5.3.2 生态修复内容 | 第69页 |
5.4 圭峰山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措施 | 第69-80页 |
5.4.1 圭峰山破损山体整地工程 | 第69-70页 |
5.4.2 圭峰山破损山体生态修复关键部位的确定 | 第70-71页 |
5.4.3 圭峰山破损山体关键部位生态修复 | 第71-80页 |
5.4.4 圭峰山破损山体植被群落格局恢复 | 第80页 |
5.5 圭峰山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植被种类的选择与景观营造 | 第80-83页 |
5.5.1 圭峰山破损山体修复植被种类的选择 | 第80-83页 |
5.5.2 圭峰山破损山体修复植被景观的营建 | 第8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6 结论和后续问题研究 | 第85-93页 |
6.1 结论 | 第85-91页 |
6.2 后续研究 | 第91-93页 |
致谢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成果 | 第99-100页 |
附录-Ⅰ图录 | 第100-106页 |
附录-Ⅱ表录 | 第106-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