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场所记忆的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9页 |
1.1.1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建筑的失语 | 第16页 |
1.1.2 地域化中城市特色的彰显 | 第16-17页 |
1.1.3 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的诉求 | 第17-19页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 研究对象及范围 | 第21-22页 |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第22-29页 |
1.5.1 场所记忆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1.5.2 历史文化街区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1.5.3 北院门的研究现状 | 第27-29页 |
1.6 相关实践案例分析 | 第29-31页 |
1.6.1 岐江公园 | 第29页 |
1.6.2 成都宽窄巷 | 第29-30页 |
1.6.3 西安老钢厂创意产业园 | 第30-31页 |
1.7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31-33页 |
1.7.1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1.7.2 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第二章 场所记忆理论研究 | 第33-45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33-35页 |
2.1.1 记忆与集体记忆 | 第33-35页 |
2.1.2 场所 | 第35页 |
2.2 场所记忆 | 第35-39页 |
2.2.1 场所记忆的概念 | 第35-36页 |
2.2.2 场所记忆的构成 | 第36-38页 |
2.2.3 记忆度 | 第38-39页 |
2.3 场所记忆的分类 | 第39-40页 |
2.3.1 有形的物质空间要素 | 第39-40页 |
2.3.2 无形的文脉要素 | 第40页 |
2.4 场所记忆运行机制 | 第40-42页 |
2.4.1 场所记忆的获取 | 第41页 |
2.4.2 场所记忆的存储 | 第41页 |
2.4.3 场所记忆的再现 | 第41-42页 |
2.5 场所记忆的特征 | 第42-43页 |
2.5.1 场所记忆的地域性 | 第42-43页 |
2.5.2 场所记忆的时代性 | 第43页 |
2.5.3 场所记忆的连续性 | 第43页 |
2.5.4 场所记忆的选择性 | 第43页 |
2.6 场所记忆的意义 | 第43-44页 |
2.6.1 延续历史文脉 | 第43-44页 |
2.6.2 塑造城市特色 | 第44页 |
2.6.3 增强居民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 第44页 |
2.7 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特质及价值分析 | 第45-56页 |
3.1 西安历史概况 | 第45-46页 |
3.2 北院门历史沿革 | 第46-47页 |
3.3 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的特色 | 第47-52页 |
3.3.1 独一无二的民俗特色 | 第47-48页 |
3.3.2 复合多元的宗教特色 | 第48-49页 |
3.3.3 传承历史的空间肌理特色 | 第49-50页 |
3.3.4 传统的民居特色 | 第50-51页 |
3.3.5 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 | 第51-52页 |
3.4 北院门价值评价 | 第52-53页 |
3.4.1 历史价值 | 第52页 |
3.4.2 科学价值 | 第52页 |
3.4.3 艺术价值 | 第52-53页 |
3.4.4 城市文化价值 | 第53页 |
3.4.5 社会经济价值 | 第53页 |
3.5 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意义 | 第53-55页 |
3.5.1 保护珍贵的历史遗迹 | 第53-54页 |
3.5.2 促进西安经济发展 | 第54页 |
3.5.3 营造特色城市景观 | 第54页 |
3.5.4 创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 第54-55页 |
3.6 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记忆要素分析 | 第56-91页 |
4.1 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现状记忆要素梳理 | 第56-73页 |
4.1.1 有形的物质环境要素 | 第56-67页 |
4.1.2 无形的文脉要素 | 第67-73页 |
4.2 北院门现状记忆要素记忆度测评 | 第73-80页 |
4.2.1 记忆度测评对象 | 第73页 |
4.2.2 记忆度测评方法 | 第73-75页 |
4.2.3 记忆度测评结果 | 第75-79页 |
4.2.4 记忆者理想的记忆获取方式调研结果 | 第79-80页 |
4.2.5 现状问题总结及相关建议 | 第80页 |
4.3 北院门隐性记忆要素的挖掘 | 第80-87页 |
4.3.1 有形的隐性记忆要素 | 第81-83页 |
4.3.2 无形的隐性记忆要素 | 第83-87页 |
4.4 北院门有形记忆要素的传承与再现策略 | 第87-89页 |
4.4.1 改善交通,传承街巷格局记忆 | 第87页 |
4.4.2 保护、修缮、再现记忆载体 | 第87-88页 |
4.4.3 延续北院门风貌记忆 | 第88页 |
4.4.4 活化民居功能,强化民居记忆 | 第88-89页 |
4.5 北院门无形记忆要素的传承与再现策略 | 第89-90页 |
4.5.1 营造记忆要素可体验性的场馆 | 第89页 |
4.5.2 情景联系法展现北院门场所记忆 | 第89页 |
4.5.3 建立展览馆存储北院门场所记忆 | 第89页 |
4.5.4 叙事性景观小品展现历史人物和故事记忆 | 第89-90页 |
4.5.5 象征性图案符号表达北院门场所记忆 | 第90页 |
4.6 小结 | 第90-91页 |
第五章 场所记忆下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 | 第91-108页 |
5.1 北院门有形记忆要素的优化更新 | 第91-98页 |
5.1.1 用地布局的更新 | 第91-92页 |
5.1.2 功能结构的更新 | 第92-93页 |
5.1.3 街巷道路记忆要素的优化更新 | 第93-95页 |
5.1.4 民居记忆要素功能的活化更新 | 第95-96页 |
5.1.5 风貌记忆要素的传承与控制 | 第96-98页 |
5.2 北院门无形记忆要素的展示更新 | 第98-106页 |
5.2.1 历史文化记忆要素的布局 | 第98-99页 |
5.2.2 民俗艺术记忆要素的布局 | 第99页 |
5.2.3 传统老字号记忆要素的布局 | 第99-100页 |
5.2.4 文化活动记忆要素的情景化再现展示 | 第100-101页 |
5.2.5 记忆要素的体验游线和讲解系统设计 | 第101-104页 |
5.2.6 叙事性景观小品的布局 | 第104-105页 |
5.2.7 记忆要素的符号化表达设计 | 第105-106页 |
5.3 完善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管理机制 | 第106-107页 |
5.3.1 健全保护管理法规 | 第106-107页 |
5.3.2 完善公共参与机制 | 第107页 |
5.3.3 建立资金保障制度 | 第107页 |
5.4 小结 | 第107-108页 |
结语 | 第10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2页 |
附录 | 第112-11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4-115页 |
致谢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