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农业资源类型及评价论文

基于不同层次的耕地安全评价与保护体系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引言第10-19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1-16页
        1.2.1 国外研究进展第11-12页
        1.2.2 国内研究进展第12-15页
        1.2.3 研究进展评述第15-16页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6-19页
        1.3.1 研究目标第16页
        1.3.2 研究内容第16页
        1.3.3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3.4 技术路线第17-19页
2 耕地资源安全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第19-22页
    2.1 相关概念第19-20页
        2.1.1 土地资源安全第19页
        2.1.2 耕地资源安全第19页
        2.1.3 耕地资源安全与粮食安全的关系第19-20页
    2.2 理论基础第20-22页
        2.2.1 资源稀缺理论第20页
        2.2.2 人地关系理论第20页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0-22页
3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第22-26页
    3.1 研究区域概况第22-23页
        3.1.1 河北省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第22页
        3.1.2 河北省自然环境第22-23页
        3.1.3 河北省社会经济概况第23页
    3.2 典型县概况第23-25页
        3.2.1 昌黎县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第23-24页
        3.2.2 昌黎县自然环境第24页
        3.2.3 昌黎县社会经济概况第24-25页
    3.3 数据来源第25-26页
4 河北省耕地资源安全评价第26-48页
    4.1 河北省耕地资源与人口状况第26-31页
        4.1.1 河北省耕地数量变化第26页
        4.1.2 河北省耕地资源空间格局变化第26-27页
        4.1.3 河北省人口数量变化第27-28页
        4.1.4 河北省人口与耕地协调性分析第28-31页
    4.2 省级层次耕地资源安全评价第31-39页
        4.2.1 省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31-34页
        4.2.2 省级耕地安全评价过程第34-37页
        4.2.3 省级耕地安全状态分析第37-39页
    4.3 分县层次耕地资源安全评价第39-48页
        4.3.1 分县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39-41页
        4.3.2 分县耕地安全评价过程第41-42页
        4.3.3 分县耕地安全状态分析第42-48页
5 昌黎县耕地资源安全评价第48-58页
    5.1 昌黎县耕地资源状况第48-52页
        5.1.1 昌黎县耕地资源构成第48页
        5.1.2 昌黎县耕地资源数量第48-49页
        5.1.3 昌黎县耕地资源质量第49-50页
        5.1.4 昌黎县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第50-51页
        5.1.5 昌黎县耕地后备资源潜力第51-52页
    5.2 昌黎县耕地资源安全评价第52-54页
        5.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52页
        5.2.2 昌黎县耕地安全评价过程第52-54页
        5.2.3 昌黎县耕地安全状态分析第54页
    5.3 昌黎县耕地保护状况第54-58页
        5.3.1 耕地保护效果分析第54-55页
        5.3.2 基本农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第55-58页
6 耕地保护体系构建第58-63页
    6.1 耕地保护体系框架第58页
    6.2 耕地保护目标和内容第58-60页
        6.2.1 总体目标第58-59页
        6.2.2 分项目标和内容第59-60页
    6.3 耕地保护主体第60-61页
        6.3.1 中央政府第60页
        6.3.2 地方政府第60-61页
        6.3.3 农民群体第61页
    6.4 耕地保护模式第61页
    6.5 耕地保护支撑体系第61-62页
    6.6 保障耕地安全的对策建议第62-63页
        6.6.1 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第62页
        6.6.2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第62页
        6.6.3 增强耕地资源保护意识,创新耕地保护机制第62页
        6.6.4 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提高耕地集约利用程度第62-63页
7 结论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7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7-68页
作者简历第68-69页
致谢第69-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美国公共人类学研究
下一篇:吉林广顺松江河金矿建设项目安全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