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1.5 研究综述 | 第12-19页 |
1.5.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5.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1.5.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7-19页 |
2 流浪乞讨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2.1.1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 | 第19-20页 |
2.1.2 救助管理 | 第20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2.2.1 政府职能理论 | 第20-21页 |
2.2.2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 第21页 |
2.2.3 罗尔斯的正义论 | 第21-23页 |
3 F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现状 | 第23-41页 |
3.1 F区概况 | 第23页 |
3.2 F区流浪乞讨人员现状 | 第23-29页 |
3.2.1 受访对象基本情况 | 第24-27页 |
3.2.2 流浪乞讨人员的生存状况 | 第27-28页 |
3.2.3 流浪乞讨人员受助情况 | 第28-29页 |
3.3 F区救助管理现状 | 第29-41页 |
3.3.1 救助管理的法律依据 | 第29-30页 |
3.3.2 救助管理站简介 | 第30-35页 |
3.3.3 F区救助管理工作的积极探索 | 第35-41页 |
4 F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中面临的难题及原因分析 | 第41-47页 |
4.1 F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中面临的难题 | 第41-44页 |
4.1.1 自愿求助者少,提供救助被拒绝 | 第41-42页 |
4.1.2 流浪乞讨人员管理维护难 | 第42-43页 |
4.1.3 流浪乞讨人员难以甄别 | 第43页 |
4.1.4“二次流浪乞讨”现象突出 | 第43-44页 |
4.2 F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中面临难题的原因分析 | 第44-47页 |
4.2.1 救助管理制度不完善 | 第44-45页 |
4.2.2 救助主体的不足 | 第45-46页 |
4.2.3 救助客体本身的复杂性 | 第46-47页 |
5 完善F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建议和措施 | 第47-51页 |
5.1 构建源头预防机制 | 第47-48页 |
5.1.1 加强与社会救助制度的衔接 | 第47页 |
5.1.2 充分发挥家庭保障作用,加大扶贫力度 | 第47-48页 |
5.1.3 构建流出地政府的长效机制 | 第48页 |
5.2 完善相关的救助管理制度 | 第48-49页 |
5.2.1 健全甄别机制 | 第48-49页 |
5.2.2 完善立法,加强管理 | 第49页 |
5.3 加强宣传教育 | 第49-50页 |
5.4 引入专业化的高素质人才,充实救助队伍 | 第50页 |
5.5 加大力度提高救助管理社会化水平 | 第50-51页 |
6 结论与创新 | 第51-5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1页 |
6.2 创新点 | 第51页 |
6.3 后续研究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附录A | 第57-61页 |
附录B | 第61-62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