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过渡金属氧化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摘要第11-14页
ABSTRACT第14-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50页
    1.1 引言第18页
    1.2 锂离子电池介绍第18-27页
        1.2.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程第18-21页
        1.2.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第21-22页
        1.2.3 锂离子电池表征参数的计算与分析第22-24页
        1.2.4 锂离子电池的特点第24-27页
    1.3 锂离子电池的构成及性能特征第27-33页
        1.3.1 锂离子电池的构成第27-28页
        1.3.2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第28-30页
        1.3.3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第30-33页
    1.4 过渡金属氧化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第33-47页
        1.4.1 Fe_xO_y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第33-36页
        1.4.2 Mn_xO_y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第36-39页
        1.4.3 ZnO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第39-41页
        1.4.4 Li_4Ti_5O_(12)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第41-46页
        1.4.5 改善氧化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性能的措施第46-47页
    1.5 本文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第47-50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仪器及测试表征方法第50-58页
    2.1 实验试剂及设备第50-52页
        2.1.1 实验试剂第50页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第50-52页
    2.2 材料结构表征和分析第52-54页
        2.2.1 X射线衍射分析第52页
        2.2.2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第52-53页
        2.2.3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第53页
        2.2.4 氮气吸附脱附测试第53页
        2.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第53-54页
        2.2.6 拉曼光谱分析第54页
        2.2.7 热分析第54页
    2.3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54-58页
        2.3.1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极片的制备过程第54-55页
        2.3.2 扣式电池的组装过程第55页
        2.3.3 扣式电池恒流充放电测试第55-56页
        2.3.4 循环伏安测试(CV)第56页
        2.3.5 交流阻抗测试(EIS)第56-58页
第三章 Zn掺杂Fe_3O_4的碳包覆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第58-76页
    3.1 前言第58-59页
    3.2 Zn掺杂Fe_2O_3的制备及其碳包覆第59-60页
    3.3 结果分析讨论第60-74页
        3.3.1 Zn掺杂Fe_3O_4碳包覆产物的表征第60-66页
        3.3.2 Zn掺杂Fe_3O_4碳包覆产物的电化学性能分析第66-74页
    3.4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第四章 不同含氮碳源包覆MnO纳米材料的锂电性能研究第76-92页
    4.1 前言第76-77页
    4.2 不同含氮碳源包覆MnO纳米材料的制备第77页
    4.3 结果分析讨论第77-89页
        4.3.1 不同含氮碳源包覆MnO纳米材料的表征第77-81页
        4.3.2 不同含氮碳源包覆MnO纳米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分析第81-89页
    4.4 本章小结第89-92页
第五章 氮掺杂碳包覆Li_4Ti_5O_(12)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第92-108页
    5.1 前言第92-93页
    5.2 氮掺杂碳包覆Li_4Ti_5O_(12)的制备第93页
    5.3 结果分析讨论第93-105页
        5.3.1 氮掺杂碳包覆Li_4Ti_5O_(12)的结构表征第93-99页
        5.3.2 氮掺杂碳包覆Li_4Ti_5O_(12)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第99-105页
    5.4 本章小结第105-108页
第六章 草莓状ZnO和碳包覆ZnO的制备及锂电性能研究第108-124页
    6.1 前言第108-109页
    6.2 实验过程第109页
        6.2.1 草莓状ZnO介孔结构的合成第109页
        6.2.2 碳包覆草莓状ZnO(ZnO@C)的合成第109页
    6.3 结果分析讨论第109-121页
        6.3.1 草莓状ZnO介孔结构的表征第109-112页
        6.3.2 草莓状ZnO介孔结构的形成第112-114页
        6.3.3 碳包覆草莓状ZnO的结构表征第114-117页
        6.3.4 草莓状ZnO和碳包覆草莓状ZnO的电化学性能第117-121页
    6.4 本章小结第121-124页
第七章 结论第124-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52页
致谢第152-154页
附录第154-156页
附件第156-173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73页

论文共1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铂(钯)基多孔纳米合金催化剂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
下一篇:南水北调中线生态移民模式及风险评价研究--以商洛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