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糖代谢激素的概述 | 第13-17页 |
1.1.1 糖代谢激素种类 | 第13-16页 |
1.1.2 糖代谢激素的生理调节功能 | 第16-17页 |
1.2 糖代谢激素在免疫调节系统中的作用 | 第17-22页 |
1.2.1 糖代谢激素对免疫细胞能量代谢的调控 | 第18-20页 |
1.2.2 糖代谢激素对免疫细胞应答的调控 | 第20-22页 |
1.3 甲壳动物糖代谢激素的免疫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22-26页 |
1.3.1 甲壳动物中的糖代谢调节激素 | 第22-25页 |
1.3.2 甲壳动物糖代谢激素参与免疫调节的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6-29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9-43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9-32页 |
2.1.1 实验动物与菌株 | 第29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9-30页 |
2.1.3 仪器设备 | 第30-31页 |
2.1.4 引物信息 | 第31-3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2-43页 |
2.2.1 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32-33页 |
2.2.2 重组蛋白的原核表达及纯化 | 第33-34页 |
2.2.3 WSSV病毒的粗提取 | 第34页 |
2.2.4 实验动物刺激实验、样品收集 | 第34-36页 |
2.2.5 实验动物血淋巴细胞的原代培养 | 第36页 |
2.2.6 原代血淋巴细胞的重组蛋白孵育 | 第36-37页 |
2.2.7 WSSV拷贝数的检测 | 第37页 |
2.2.8 总RNA的提取和cDNA文库的构建 | 第37-38页 |
2.2.9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38页 |
2.2.10 血淋巴上清及血淋巴细胞中葡萄糖的测定 | 第38-39页 |
2.2.11 血淋巴细胞中ROS的测定 | 第39页 |
2.2.12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免疫印迹分析 | 第39-40页 |
2.2.13 免疫组织化学实验 | 第40-41页 |
2.2.1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第43-63页 |
3.1 LVCHH I及LVCHH II对凡纳滨对虾免疫应答的调控 | 第43-55页 |
3.1.1 WSSV刺激凡纳滨对虾葡萄糖水平及LvCHHs转录水平的变化 | 第43-46页 |
3.1.2 凡纳滨对虾LvCHH I及LvCHH II的基因功能研究 | 第46-50页 |
3.1.3 LvCHH I及LvCHH II对凡纳滨对虾血淋巴细胞免疫应答的调控 | 第50-55页 |
3.2 中华绒螯蟹ESILP基因的研究 | 第55-63页 |
3.2.1 中华绒螯蟹Es ILP基因的分子特征 | 第55-56页 |
3.2.2 中华绒螯蟹Es ILP的组织分布 | 第56-58页 |
3.2.3 中华绒螯蟹Es ILP分子的功能验证 | 第58-60页 |
3.2.4 嗜水气单胞菌刺激后中华绒螯蟹Es ILP转录水平的变化 | 第60-63页 |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 第63-75页 |
4.1 两种甲壳动物糖代谢激素的基本分子特征 | 第63-65页 |
4.1.1 两种甲壳动物糖代谢相关激素基因序列的特征 | 第63-64页 |
4.1.2 两种甲壳动物糖代谢相关激素的组织分布 | 第64-65页 |
4.2 两种糖代谢激素有效调节甲壳动物血淋巴葡萄糖水平 | 第65-67页 |
4.2.1 在凡纳滨对虾中LvCHH I与LvCHH II具有显著的升血糖作用 | 第65-67页 |
4.2.2 在中华绒螯蟹中Es ILP具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 | 第67页 |
4.3 糖代谢激素参与调节甲壳动物的免疫应答 | 第67-75页 |
4.3.1 凡纳滨对虾LvCHH I与LvCHH II抗WSSV感染的免疫调控作用 | 第67-71页 |
4.3.2 中华绒螯蟹中EsILP应对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免疫调控作用 | 第71-75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