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引言 | 第12-16页 |
第一章 公民意识教育概念的界定与分析 | 第16-22页 |
1.1 公民 | 第16-18页 |
1.1.1 公民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 第16-17页 |
1.1.2 公民的内涵 | 第17-18页 |
1.2 公民意识 | 第18-19页 |
1.2.1 公民意识的历史演变 | 第18页 |
1.2.2 公民意识的内涵 | 第18-19页 |
1.3 公民意识教育 | 第19-22页 |
1.3.1 公民意识教育的内涵 | 第19页 |
1.3.2 与公民意识教育相关的几个概念 | 第19-22页 |
第二章 公民意识教育与和谐社会构建的相互关系 | 第22-27页 |
2.1 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与重大意义 | 第22-23页 |
2.1.1 和谐社会的内涵及特征 | 第22页 |
2.1.2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 第22-23页 |
2.2 公民意识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心理保证 | 第23-25页 |
2.2.1 公民意识教育是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保证 | 第23-24页 |
2.2.2 公民意识教育是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保证 | 第24页 |
2.2.3 公民意识教育是社会诚信友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保证 | 第24-25页 |
2.3 和谐社会建设是公民意识教育的社会基础 | 第25-27页 |
2.3.1 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公民意识教育的经济基础 | 第25页 |
2.3.2 健全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公民意识教育的政治基础 | 第25-26页 |
2.3.3 和谐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公民意识教育的文化基础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我国公民意识的现状以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 第27-36页 |
3.1 我国公民意识的现状 | 第27-31页 |
3.1.1 我国公民意识的优势 | 第27-28页 |
3.1.2 我国公民意识的缺失 | 第28-31页 |
3.2 我国公民意识缺失的原因 | 第31-34页 |
3.2.1 经济因素的制约 | 第31页 |
3.2.2 封建政治文化的影响 | 第31-32页 |
3.2.3 公民教育的滞后 | 第32-33页 |
3.2.4 公民权利保障机制的不健全 | 第33页 |
3.2.5 法制社会建设的不完善 | 第33-34页 |
3.3 公民意识缺失对和谐社会构建的影响 | 第34-36页 |
3.3.1 公民意识缺失影响人与人的平等相待 | 第34页 |
3.3.2 公民意识缺失影响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 第34-35页 |
3.3.3 公民意识缺失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在和谐社会视域下不断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 第36-45页 |
4.1 明确公民意识教育的目标 | 第36页 |
4.2 完善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 | 第36-40页 |
4.2.1 主体意识 | 第37页 |
4.2.2 民主意识 | 第37-38页 |
4.2.3 法治意识 | 第38页 |
4.2.4 公平意识 | 第38-39页 |
4.2.5 道德意识 | 第39页 |
4.2.6 权利责任意识 | 第39-40页 |
4.3 拓宽公民意识教育的渠道 | 第40-45页 |
4.3.1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强化公民的主体创新意识 | 第40-42页 |
4.3.2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树立公民的民主法治意识 | 第42-43页 |
4.3.3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公民的公平正义意识 | 第43-44页 |
4.3.4 发展新型社会组织,形成公民的自主平等意识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0-51页 |
承诺书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