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结构光的多视场三维图像采集系统设计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内窥镜的现状 | 第11-12页 |
1.2 当前内窥镜的技术和限制 | 第12-14页 |
1.3 传统内窥镜的测量方式 | 第14-15页 |
1.4 本文的结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结构光三维成像系统定标及基本原理 | 第16-24页 |
2.1 相机及投影仪光学模型 | 第16页 |
2.2 投影仪系统标定算法 | 第16-18页 |
2.2.1 投影仪的亮度定标 | 第16-17页 |
2.2.2 投影仪的几何标定 | 第17-18页 |
2.3 结构光三维成像基本原理 | 第18-19页 |
2.4 结构光三维成像技术分类 | 第19-22页 |
2.4.1 时空编码 | 第19-21页 |
2.4.2 单幅空间编码 | 第21-22页 |
2.5 适合内窥镜的结构光设计方案 | 第22-2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光场原理与相机标定 | 第24-37页 |
3.1 光场的概念及其采集与重构 | 第25-31页 |
3.1.1 光场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 第25-27页 |
3.1.2 光场与图像采集 | 第27-31页 |
3.2 相机模型与标定 | 第31-36页 |
3.2.1 相机的光学模型 | 第31-33页 |
3.2.2 相机的标定 | 第33-3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三维重建 | 第37-60页 |
4.1 系统整体框架 | 第37-38页 |
4.2 内窥镜重建预处理 | 第38-39页 |
4.3 特征抽取及匹配 | 第39-45页 |
4.3.1 FAST特征检测方法 | 第40-41页 |
4.3.2 FAST算法决策树生成 | 第41页 |
4.3.3 非极大值抑制 | 第41-42页 |
4.3.4 SIFT特征检测方法 | 第42页 |
4.3.5 多尺度DOG算子进行特征点检测 | 第42-43页 |
4.3.6 计算梯度并提取特征描述向量 | 第43-44页 |
4.3.7 特征点匹配 | 第44-45页 |
4.4 三维稀疏点云重构 | 第45-49页 |
4.4.1 初始化三维结构 | 第45-47页 |
4.4.2 捆绑调整 | 第47-49页 |
4.5 多视匹配及点云网格化 | 第49-57页 |
4.5.1 稠密点云重构 | 第50-53页 |
4.5.2 PMVS算法的改进 | 第53-54页 |
4.5.3 三维点云网格化 | 第54-57页 |
4.6 多视三维表面重构结果 | 第57-5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三维显示技术 | 第60-75页 |
5.1 体三维显示技术 | 第60-64页 |
5.1.1 体三维显示技术原理 | 第61-62页 |
5.1.2 体三维显示硬件系统 | 第62-63页 |
5.1.3 体三维显示中的问题 | 第63-64页 |
5.2 多视光场显示技术 | 第64-74页 |
5.2.1 多视光场三维显示成像模型 | 第65-67页 |
5.2.2 基于采集光场图像计算投影图像 | 第67-68页 |
5.2.3 基于场景渲染的投影图像生成算法 | 第68-71页 |
5.2.4 系统硬件实现 | 第71-73页 |
5.2.5 图像的标定和校正 | 第73-74页 |
5.2.6 系统的软件系统 | 第7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内窥镜的磁导引系统设计 | 第75-85页 |
6.1 系统设计 | 第75-76页 |
6.2 有限元分析 | 第76-79页 |
6.2.1 用虚功法计算磁力 | 第76-77页 |
6.2.2 使用Maxwell仿真 | 第77-79页 |
6.3 控制系统分析 | 第79-82页 |
6.3.1 控制系统设计 | 第79-80页 |
6.3.2 PID控制原理 | 第80页 |
6.3.3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 | 第80-82页 |
6.4 实验和分析 | 第82-8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5-87页 |
7.1 论文总结 | 第85-86页 |
7.2 工作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