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研究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小城镇概念的界定 | 第11页 |
·制度的范围界定 | 第11页 |
·苏南地区 | 第11-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论文选题意义 | 第13页 |
·实践意义 | 第13页 |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研究目标和思路 | 第13-14页 |
·研究目标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论文框架和内容 | 第14-16页 |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论文框架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28页 |
·城乡一体化的认识及其制度创新研究 | 第16-20页 |
·国外对城乡一体化的认识 | 第17页 |
·国内对城乡一体化的认识 | 第17-18页 |
·城乡一体化的相关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创新研究 | 第20页 |
·小城镇制度创新研究进展 | 第20-24页 |
·小城镇发展的相关制度问题研究 | 第21页 |
·小城镇土地制度创新 | 第21-22页 |
·城镇规划与管理创新 | 第22-23页 |
·其它政策制度创新 | 第23-24页 |
·小城镇制度创新的实践探索 | 第24-28页 |
·土地制度的创新探索 | 第24-25页 |
·城乡一体化规划与管理创新探索 | 第25-26页 |
·强镇扩权的制度探索 | 第26-27页 |
·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探索 | 第27页 |
·其它制度探索 | 第27-28页 |
第三章 苏南小城镇概况及其城乡一体化实践 | 第28-45页 |
·苏南小城镇发展阶段 | 第28-31页 |
·20 世纪80 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促进小城镇工业化进程 | 第29-30页 |
·20 世纪90 年代:开发区和开放型经济蓬勃发展,加快了城镇化步伐 | 第30页 |
·21 世纪:小城镇建设整体推进,加快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 第30-31页 |
·苏南小城镇发展的基本特点 | 第31-37页 |
·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 第31页 |
·产业、人口高度密集,城镇绵延区逐步形成 | 第31-35页 |
·中心镇效应明显,小城镇群体优势突出 | 第35-36页 |
·城乡差距缩小,城乡一体化格局初步建立 | 第36-37页 |
·苏南小城镇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的瓶颈和制度需求 | 第37-42页 |
·粗犷发展方式与环境承载能力不相适应 | 第37页 |
·产业无序竞争与统筹整合的要求不相适应 | 第37-38页 |
·规划建设管理滞后与经济快速发展不相适应 | 第38页 |
·城镇化水平与农民就业非农化的程度不相适应 | 第38-40页 |
·小城镇政府职能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 第40页 |
·苏南小城镇城乡一体化制度需求 | 第40-42页 |
·苏南小城镇城乡一体化制度创新演进历程 | 第42-44页 |
·第一阶段:基层自发动力促使的农村发展与城乡关系变革 | 第42页 |
·第二阶段:市场化推动和制度引导的城乡一体化模式探索 | 第42-43页 |
·第三阶段:城乡统筹发展理念主导的城乡一体化整体推进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苏南小城镇的制度创新探索 | 第45-61页 |
·户籍制度创新——以社会保障和就业为突破口 | 第45-47页 |
·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 | 第45-46页 |
·形成城乡一体化就业保障制度 | 第46-47页 |
·效果与不足之处 | 第47页 |
·土地制度创新——以“三置换”转动土地“魔方” | 第47-51页 |
·第一个置换:集体资产所有权置换股份合作社股权 | 第48页 |
·第二个置换:土地承包经营权换社保或股权 | 第48-49页 |
·第三个置换: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或产业用房 | 第49页 |
·效果与不足之处 | 第49-51页 |
·规划制度创新——城乡一体化规划 | 第51-56页 |
·规划的协调与衔接 | 第51-52页 |
·“片区”规划理念 | 第52-54页 |
·注重公共服务的农村社区规划建设 | 第54-55页 |
·效果与不足之处 | 第55-56页 |
·管理制度创新——城乡一体化管理 | 第56-60页 |
·“区镇合一”的行政管理体制 | 第57页 |
·“强镇扩权”构建大城镇模式 | 第57-58页 |
·突出公共服务的农民社区管理 | 第58-59页 |
·效果与不足之处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苏南小城镇制度创新进一步深化方向 | 第61-76页 |
·以健全公共财制度政促进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 | 第61-63页 |
·明确责任,分级负责 | 第61-62页 |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 第62页 |
·完善财税激励政策 | 第62-63页 |
·需求导向,优化基本公共服务决策和管理机制 | 第63页 |
·土地制度创新的主要方向 | 第63-66页 |
·土地使用权的“物权化” | 第64页 |
·土地管理“管住规划,放开产权” | 第64-65页 |
·规范土地财政 | 第65-66页 |
·以土地综合整理优化土地利用空间 | 第66页 |
·突破现有小城镇规划体系,构建完整规划体系 | 第66-72页 |
·构建苏南绿色城镇群 | 第67-68页 |
·形成城乡协调发展为特征的全域城乡规划 | 第68-69页 |
·调整发展战略,优化小城镇空间体系 | 第69-70页 |
·创新小城镇规划体系 | 第70-72页 |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完善小城镇社会管理制度 | 第72-75页 |
·完善“强镇扩权”管理体制,推进“区镇合一” | 第73页 |
·创新社区管理服务体系,着力社区工作队伍建设 | 第73-74页 |
·规范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 第74-75页 |
·构建公共服务均等机制 | 第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80页 |
·主要结论 | 第76-78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78页 |
·研究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作者简介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