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2-17页 |
| ·概述 | 第12页 |
| ·环境污染与疾病 | 第12-13页 |
| ·建立环境污染与疾病关系的方法学 | 第13-14页 |
| ·尿液检测方法的研究 | 第14-17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 ·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苄基丙二酸及4-甲基苯酚人工抗原合成 | 第20-37页 |
| ·引言 | 第20-24页 |
| ·半抗原、抗原概念 | 第20页 |
| ·抗原特异性 | 第20-21页 |
| ·抗原基本性质 | 第21-22页 |
| ·抗原合成原理 | 第22页 |
| ·半抗原-载体蛋白复合物制备方法 | 第22-2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4-25页 |
| ·药品 | 第24页 |
| ·试剂配制 | 第24-25页 |
| ·仪器 | 第25页 |
| ·试验方法与步骤 | 第25-29页 |
| ·半抗原制备 | 第25-26页 |
| ·人工抗原的合成 | 第26-27页 |
| ·紫外光谱扫描鉴定 | 第27页 |
| ·偶联物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27-28页 |
| ·偶联物结合比计算 | 第28-2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9-36页 |
| ·偶联物紫外光谱分析 | 第29-31页 |
| ·偶联物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31-33页 |
| ·偶联物结合比计算 | 第33-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抗苄基丙二酸及抗4-甲基苯酚多克隆抗体制备 | 第37-53页 |
| ·引言 | 第37-43页 |
| ·抗体结构 | 第37-38页 |
| ·抗体分类 | 第38-39页 |
| ·抗体产生机理及过程 | 第39-41页 |
| ·免疫动物 | 第41-42页 |
| ·佐剂 | 第42页 |
| ·免疫途径及剂量 | 第42-43页 |
| ·抗血清特性的鉴定 | 第43页 |
| ·抗体纯化 | 第4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3-45页 |
| ·药品 | 第43-44页 |
| ·试剂配制 | 第44-45页 |
| ·仪器 | 第45页 |
| ·试验方法与步骤 | 第45-49页 |
| ·免疫方案 | 第45-46页 |
| ·抗体效价测定 | 第46-48页 |
| ·抗体纯化 | 第48-4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9-52页 |
| ·ELISA测定效价 | 第49-50页 |
| ·试管凝集法 | 第50-51页 |
| ·纯化后抗体蛋白含量 | 第5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四章 间接竞争ELISA检测苄基丙二酸及4-甲基苯酚 | 第53-81页 |
| ·引言 | 第53-58页 |
| ·ELISA的分类 | 第53-55页 |
| ·ELISA的影响因素 | 第55-57页 |
| ·ELISA的局限性 | 第57-5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8-60页 |
| ·试剂 | 第58-59页 |
| ·试剂配制 | 第59-60页 |
| ·仪器 | 第60页 |
| ·试验方法与步骤 | 第60-64页 |
| ·间接竞争ELISA检测方法条件优化 | 第60-62页 |
| ·间接竞争ELISA检测方法的标线建立 | 第62-63页 |
| ·方法评价 | 第63-6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4-80页 |
| ·间接竞争ELISA检测方法条件优化 | 第64-76页 |
| ·间接竞争ELISA检测方法的标线建立 | 第76-78页 |
| ·方法评价 | 第78-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 第五章 尿液样品中苄基丙二酸及4-甲基苯酚的快速检测 | 第81-95页 |
| ·引言 | 第81-83页 |
| ·尿液中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 第81-82页 |
| ·尿液代谢物的检测方法 | 第82-8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83-85页 |
| ·药品 | 第83-84页 |
| ·试剂配制 | 第84-85页 |
| ·仪器 | 第85页 |
| ·试验方法与步骤 | 第85-87页 |
| ·样品来源及处理方法 | 第85-86页 |
|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样品 | 第86页 |
| ·间接竞争ELISA测定样品 | 第86-8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87-94页 |
| ·气相色谱-质谱法 | 第87-90页 |
| ·样本测定结果 | 第90-92页 |
| ·加标回收实验 | 第92-94页 |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5-97页 |
| 参考文献 | 第97-107页 |
| 致谢 | 第107-10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8页 |